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5-01

《一湯一菜的生活美學》土井善晴的生活美學!

頁49,親自下廚可以決定什麼食食材,在思孝的同時其實思緒早已超越廚房悠遊在社會與大自然,食材要從何獲取?向誰買?產地在那?那裡的海洋捕獲?藉由親自眼觀手觸食材調理過程,可人可以與其根源直接產生連結。
頁116:用餐體驗不僅塑造出個人的身份認同感,還能培養出讓他人幸福的能力。這項能力。也是讓自己變幸福的力量。
頁118:能由衷欣喜,代表能表現出內心的感動,使自己變得幸福,能察覺來自他人的情感和親切,擁有感受情感的能力。每天重複經歷他人為自己做菜的經驗 ,自然能接收到大量的情感,成為這種能以萬物而喜的人。因為自己擁有許多來自他人無償的愛,所以才能把愛分享給對方。這個過程就是愛的接力,也就是清水博老師所謂的「賦予循環」。
頁119:我們早已透過日常飲食經驗,建立起自己的明確基準,因此若遇到超乎判斷基準的美好食物時,就會格外感激且感動。
頁120:對孩子來說,食物就是一切,他們從食物中學會許多道理和能力,並將學習到的技巧化作生存力量。
頁124:2013年十二月,日本料理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無形文化資產。認證原因中大多以豐富的大自然環境為基礎:一是發揮食材原有風味,享受當季。二,營養圴衡的健康飲食,才用動物性油脂。三,順應生活行事變化。四,表現出季節遷移。

作者土井善晴的父親土井勝,是奠定日本家庭料理根基的第一人,
  被尊為國民大廚,一生奉獻於家庭料理的研究與普及。
  作者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與意志,提出符合現代生活的一湯一菜,回歸原始的飲食美學。

  民以食為天,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飲食。
  隨著人類的進化,飲食也產生變化;
  我們開始從求溫飽,轉變為追求美味享受。
  但若探究飲食核心,會發現最好吃的,就是吃不膩的東西。

  日常的飲食,只要有一碗飯跟一碗內容豐富的湯,就夠了。
  家庭料理,是種普通的美味,不起眼卻但能使人感到安心;
  一湯一菜,不是為了想讓家事做起來更輕鬆,而是讓下廚不再充滿壓力。
  只要擁有基本的飲食模式,就能擁有生活秩序;
  藉由一湯一菜,更能了解料理的真義。
  一湯一菜,正是飲食文化的原點!

  因為簡單,更能專注於好的食材。
  因為簡單,更能找到最美味健康的煮法。
  因為簡單,更有餘力去搭配碗盤餐具。
  因為簡單,更能享受色彩、季節的樂趣。
  因為簡單,所以成為美學。

2016-07-24

日本「直木賞」大獎得主東山彰良所寫的台北人故事《流》:我們一直假裝沒有看到彼此的眼淚。



魚說:「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你和我,我們都像是活在水中,流著他人看不見的眼淚……摘自東山彰良的父親詩人王璇所寫的《魚問》一詩。(上圖為東山彰良為台北市代言台北旅遊,此刻在日本超商Family正熱賣著台北甜心甜點以及荔枝飲)。

首先感謝東山先生為北市觀光傳播局代言,寫了超棒的台北旅遊建議,由圓山出版社所出版的這本書《流》,讓人忍不住一次看完,以日本人的語法深刻描述了台北人的恩怨情仇!

魚,看不見的眼淚貫穿旅日台籍作家東山彰良的《流》一書,台北人複雜的族群衝突、現在與過去紛擾,記憶中鄉愁與現實的恩仇,雖然東山先生只有七歲前住在台北,但他的觀察深入台北人的骨血。

不只如此,這本講台北人的故事,更書寫了舊城區裡城市發展足跡,主角葉秋生以他的父親詩人王璇背景為原形,一開始,中華商場狐仙之廟老闆葉尊麟橫死於迪化街146號它,接著,一步步抽絲剝走過葉秋生的青春,葉秋生是寫每個台北人共同過去,例如1975年4月5日蔣介石之死,例如那一隻喊起「中華民國萬歲」無鳥如出其右的九官鳥,或是後來的解嚴,幾乎就是近代台北史。



但,小說裡有許多鋪陳、隱諭!例如,魚是指橫死的葉尊麟?或是被仇人撫養的王?還是大時代裡無奈追查真相的葉秋生?淚又是指什麼?書裡細細刻畫當兵、教召及廣州街、華西街、植物園風情,日式語法又帶濃濃台北風情!魚和水,指的是當代的台北及其台北人嗎?

這一切,直到葉秋生去當兵,相遇到文學雷威,雷威念出了《魚問》這首詩。雷威說,我們對自己的痛苦很敏感,卻完全沒有想到別人也有類似的痛苦。他說:「我猜想,你我當年都是⋯水中的魚?」閱讀至此,我在揣想東山先生的父親在台北媒體界時,是遇到了誰?雷威又是那位媒體文學前輩的縮影?

此外,魚與淚另一次出現小說裡,是主角和女友分手時,淡淡地說:「我們是魚,所以無論怎麼哭都看不到眼淚。她的眼淚還來不及流下,就被水沖走了,所以我一直假裝沒有看見。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當我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緊緊擁抱著她(頁311)。行文至此,東山先生筆下的魚彷彿烽火下族群移動的命運,泛指整個世代種族傷痕!魚可以是國民黨與共產黨,是被政治壓抑的整個世代,迪化街所在的大稻埕是台灣人過去政經重點,這傷痕也可以是整個時代台北人之眼淚。

我們各自活在不同的玻璃缸裡,互相看不見對方的淚,只能感受到自己眼眶淚水打轉的短暫溫度,看不到對方在水中也流著看不見的淚。就是這樣的大時代,隨著城市、歲月、一代一代台北人有漂流的遺憾,台北人努力去適應命運註定的一切,我們默默流著淚,在這新與舊交會,過去與未來接軌,復古和創新並存的時代裡。

順著東山先生的小說回首看看父祖輩,才知道他們的淚灼熱無聲,往前看到下一代台北人,我們雖然都和東山先生一樣吃著廣州街的豆花、華西街的豬血糕,迪化街的旗魚庚,新台北人面對亞洲的試練時,一樣有看不到卻深深體會的兩行清淚,東山先生最推薦台北的十八日限定台灣生啤,喝著跟東山先生一樣的台啤時,我卻想起了那無聲流著沒人看到淚水的魚。

東山彰良在日本直木賞大獎獲九評審一致青睞得獎,他雖居於福崗以日文為書寫語言,但兒時居於台北,中文能說不能寫,卻可以敏感去體會身邊人與不同族群間細緻溫度。所以《流》一書深刻勾畫的是迪化街、廣州街、中華商場、陽明山種種,描繪的是台北人命運無奈之若有似無,既真又假,用兇殺命案讓讀者一路追尋著彷真的台北故事,而真相竟是轉經日本跨越中國山東才揭曉。

什麼是台北人的故事?1968年生的東山彰良說,他是書寫記憶深處的兒時台北,那個從偉大的領袖蔣介石崩逝,舉國同哀的日子!「那一年,我十七歲,還是一個制服故意比別人多解開一顆釦子,自以為很帥的高中二年級學生……。上第三節課時,教三民主義的老師被叫了出去。不一會兒,老師滿臉決痛地走回教室,那表情簡直就像天塌了下來。老師神情嚴肅地對我們說:『總統逝世了。』教室的日光燈啪滋啪滋地閃爍起來。學生緊張地互看著,老師以手帕擦拭眼角。幾個人立刻擠出幾滴淚,成功地在所有人面前展現了愛國心(頁 17、18)。在那個年代的台灣孩子心目中,蔣公就是神,一切都因老總統的尊意而存在,能有電影、電視可看,能夠吃到美國的口香糖,能夠去學校上課,每天有三餐可吃,都要歸功於國民黨」(頁19)。

「你知道是誰在台北市迪化街146號,三年前,所以是1975年5月20日,殺了葉尊麟嗎?」碟仙回答「是」。所有人都發出感歎的呻吟,大家都用熱切的眼神著急地看著我(頁253)。喧鬧聲漸漸遠去。狐仙和我在一起。所以我完全不擔心。這件事發生在國民黨解除了持續實施三十八年的戒嚴令,終於有了集會、結社和報刊發行的自由,同時也終於開放台灣民眾前往大陸的前三年。大陸的風雖然還很冷,但春天就在眼前了(頁345 )

啊,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們是魚,所以無論怎麼哭,都看不到眼淚。她的眼淚還來不及流下,就被水沖走了。所以我一直假裝沒有看見(頁311)。

《流》的文字除日文外,夾雜台語、中文多種語言,文字生動彷彿聽得到市井聲音。東山說,他寫的是臺北的氣氛,國語、臺語、臺灣腔國語,讓讀者從小說中聽到很多聲音。但我更好奇的是小說中的隱諭,這次在東京旅遊推薦會見到東山先生時,我一直追問:「九官鳥」代表什麼?水果攤老闆為什麼叫「阿九」?事發地點為什麼是「迪化街一四六號」?東山都笑笑著說:「真的沒有為什麼!也沒有隱諭!」

這隻九官鳥在文章一再出現!東山也細緻地交待牠的辭世:在颱風剛過境的酷熱天氣,祖母叫我去阿九的水果店。九官鳥已經不見蹤影,聽阿九說,在我當兵的時期,九官鳥被貓攻擊送了命。「牠死得很壯烈。」阿九嘆著氣說,「偶請了和尚為牠誦經,送牠上路。」我向阿九表示哀悼,也稱讚了九官鳥的品性。牠說的「中華民國萬歲」無鳥能出其右,牠是台灣首屈一指的九官鳥(頁264)。

東山先生向我再次強調,上面這段文字真的沒有什麼隱諭或影射。

東山先生說,因為是寫他父親的故事,而且《流》這本小說是10幾本小說中,寫得最輕鬆且最快的,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很多內容都是記憶及直覺所寫。而我為了吸引日本人來台觀光,並帶動台北城市意向轉型,特別請他寫的來台北如何吃如何玩如何走的遊程,東山說,他非常推薦台啤的十八天鮮啤酒,而我也覺得,到北海道喝SAPPORO,或到東京淺草朝日啤酒大樓裡喝ASAHI,或到沖繩喝ORION啤酒,或去德國啤酒節暢飲,這一切都遠不如回到台北故鄉的十八天台啤。在日本揮別東山先生後,我專程到八德路台啤廠買東山先生魂牽夢繫的十八天生啤,因為有東山先生的加持,台北啤酒好似又多了點日本味。冰冰的啤酒泡沫綿細,裡面有東山先生故事裡所描述的,從大陸漂移到台北,再向日本及世界各地散去,人浮於世的感覺。小說裡,葉尊麟在迪化街一四六號時的心情不知如何?我想像葉尊麟的淚靜靜流在大稻埕土地上,無聲無息,卻好像看到了滴落土地那一剎那的淚光。

2015-06-21

讀書心得:劉克襄所著的《兩天半的麵店》讓我看見全世界都喜愛的台灣

這半年來因為工作因素,我拜訪了亞洲各國的駐台北辦事處、觀光推廣單位,各駐台使節都對台灣之美讚喻有加!!台北的溫泉、美食、風土,加上最友善的氣質,讓很多駐台外籍朋友都熱愛台灣!台灣為什麼美好?劉克襄這本書從各小鎮裡細微的人情義理中,描繪台灣美的精髓。例如:深山裡小小的傳統土地公廟,沒有LED燈卻有豐富的百年時光。或者,從講究食材健康,一周只開業兩天半的麵店,我們更能體會人世間真正的風景。或者,從一個十三歲少年揮別後山滿滿黃花,如同揮別對母親的依戀,這些故事都是台灣的真實情愛,劉克襄的文字讓我看到緩步向前的動力,這就是全世界都喜歡的台灣~~~




作者: 劉克襄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5/04/29

搶救一座土地公廟

小廁則以長方形石材搭蓋,高約半百,小而典雅。兩邊廟壁刻有詩句對聯,廟頂還有雕飾和刻紋。連石爐和供台都用岩塊辛苦鑿成,興建此廟勢必花了不少功夫(頁187)。我繼續讚歎這座小廟很漂亮。不意,觸興他有感而發地喟嘆,「可惜就是廟太小了。(頁183)」

我露出吃驚的表情,想到村口華麗的土地公廟,點著日夜不滅的LED燈。老人家欽慕的想必是那等風光,恐怕也覺得應該籌款蓋成如此,才表示自己夠虔誠吧(頁189)!幸好,我和學生適時出現,專程來看土地公廟,方有機會說服阿公改變觀念。小小的一趟旅行,因為我們深切關懷,一座苗栗丘陵最淳樸的土地公廟,便這樣美好地保護下來了(頁290)。



劉克襄自序:全世界都喜愛的台灣

一群人熱心幫忙回台的僑胞,或者小女子想讓全世界看到台灣,都讓我興發一個命題。台灣被喜歡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麼?我不以為只是善良和熱情,這麼化約簡單的性格。昔時農村社會質樸、平實的精神養成,加上整個社會及早均富後,方才逐漸孕育此一樂善個性(頁6)。

本書六十篇故事也想展現這樣的正面,帶來些許綿薄的力量,並且帶有延續性,不會隨著文章的結束而終止。如今池上阿公、大城少年和西螺的麵包師傅等等,大家都持續聯絡,也各自努力生活。他們雖只是做好自己,但這樣的心力就足以匯聚,形成堅穩龐大的社會基石。一如過往的豐厚,讓我們充滿信心,護守更美善的家園(頁7)。

2014-04-08

短評/代議士政治怎麼走下去?

立院後門的青島東路從來沒有這麼有活力過!二十餘天來學生們日夜演講抒發民主與未來的想像,燈光下的帳蓬上演一場又一場街頭民主,相較於烈火青春燃燒出太陽花傳奇,立委只能守候議場門口,議員只能守街頭攔西刀瓜,更別說總統只剩九趴支持度,兩大黨支持度三成上下擺盪。政治人物低支持度下,學生運動卻能在不同民調公司同樣獲得逾五成支持。現在,當學生走出議場,真正的代議士重返國會,大人的支持度能超越孩子們嗎?台灣代議士政治下一步還走得下去嗎?

立院近年重大爭議不斷,例如:公投立法、核四事件、美牛爭議、地政士法覆議、農漁會法覆議、治水條例、地方制度法修正、服務貿易協議等等,上述爭議每一件都逼得立委全武行潑水互咬占主席台、打架掛彩卻仍無法取得共識。立法院屢被嘲諷為「行政院立法局」,執政黨雖有優勢人數,但幾乎場場都「祭出黨紀」來貫徹總統意志。「祭出黨紀」正是對當前民主的嘲諷,代議士被「黨紀」挾持無法依選民或立委自由意志投票,這樣含淚聽從黨意投票的代議士政治從中央國會到地方議會每每如此,「祭出黨紀」四字天天都見諸報端,甚至成為代議士言行不一的藉口。例如在核四等議題中,許多民代都以「黨中央要求」來自我解釋其投票行為。

回首台灣民主史,1989年解嚴後第一屆增額立委選舉、1991老立委走出議場後,代議士政治在台灣已落實23年,理應日臻成熟,但,國會雖有民主投票型式,有最先進的電子表決機器,可惜的卻欠缺自由投票的實質內涵,封建到逐一案件均依「上級指示」來配合行政權,代議士制度及表決器淪為裝飾品。代議士制度原本代表的是接受選民付託,接受選民意志的表達才是,但當民代根本無法依其自由意志來決策,必須唯唯諾諾聽從黨高層時,台灣的代議士政治未來還能走下去嗎?還能獲得人民信任嗎?

學者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在其《國家為什麼失敗》一書分析古往今來世界各國,發現即便自然條件相彷的國家卻會因為菁英與人民的抉擇而有南轅北轍發展,他們認為成功的國家是因為採行「廣納型政經制度」讓利益均分,例如美、英等國採「廣納型制度」而讓國家漸進良性循環(頁346),反之,「榨取型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則因決策封閉形成惡性循環,即便短期有經濟成長的假象卻難以持久。

馬金體制真該看看這本書,當學生走出立法院後,可以想見,馬金還會繼續宮廷鬥爭,一次又一次對代議士「祭出黨紀」遂其所願,民代們持續在黨的緊箍咒噤聲,中國則持續以其權貴資本主義收買政客媒介紅頂商人,台灣的政治運作愈來愈符合「榨取型制度」愈走愈狹窄!相較於孩子們在國會裡實行審議式民主、公民憲政會議LIVE直播、賤民區大反攻,台灣的代議士政治要如何走下去呢?

威權符號再現延伸閱讀
**封建古劇交給八點檔來演才對,馬英九砸九億八來走孔廟中門
**我們反抗不公不義的覺醒速度有多慢?
**僵屍復活,什麼人還在捧蔣遙祭黃帝陵
**為什麼我們會順從的接受不合理的制度?看路西法效應
**追尋我們這個世代的公義
**贈匾孔廟,馬匾應該放蔣介石的左邊還右邊?
**祭孔菜變193道菜,取諧音為「英九上」?
**馬英九穿馬掛祭孔,吾其披髮左衽矣
**學蔣介石賜匾孔廟,台灣倒退回拍馬屁的皇帝時代
**學生排字給「偉大總統」看,點進來看萬名學生是那20所學校動員?
**自由時報投書:千萬別在孔廟稱帝
**自由時報自由評:馬皇帝駕到
**余晏議場質詢:不應拿納稅人的錢補助成龍
**聽奧造勢教比手語偉大總統馬英九,馬被捧滿臉笑意


余晏玉山紀事~~

**我爬上3952公尺玉山主峰了!玉山教我的四堂課~~玉山系列(一)
**玉山深山傳奇:遇見傳說中的台灣雪巴~~玉山系列(二)
**原民電視台以布農族語專訪伍玉龍

影視筆記延伸閱讀
**看《總鋪師》的心情:一樣的菜色,卻喚不回同款青春滋味
**讓我們一起說「NO」吧,觀看智利史實電影
**電影《神隱任務》裡的槍與刀
**我心中永遠34歲的羅斯托波維奇
**像《神隱少女》千尋一樣,找回我們自己的名字
**日劇《家政婦山田》的小破綻
**余晏現場會勘:讓人與機器人和平相處吧
**我為什麼是史巴克迷
**《鷹眼》《瓦力》《機械公敵》《魔鬼終結者》的天網
**偶像劇《終極一家》片尾的一幕
**原來阿凡達是這樣拍出來的
**北市花16億元建構《鷹眼》《瓦力》《機械公敵》《魔鬼終結者》的城市
**《赤色謊言》看國家暴力
**高雄《痞子英雄》與台郝龍斌廣告片的比較


縱橫隨筆散文心情~~
**斷裂的記憶畫面,連結出共同的未來
**記者問我如何舒壓?情境與意志力的訓練:砰砰砰
**沒有頭的小強只是笨一點,不會死!
**自我蛻變的第七感,訓練強大的意志力
***感性與理性之間!人的直覺能訓練嗎
**在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迷文化
**記憶體與腦容量之間
**從REAL的文化模式看媒介
**媒介建構他者與我類的文化意涵
**《決斷兩秒間》看擬像的新聞
**穿起綠制服的熱血青春
**舊文章:不是我的我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看木村拓栽的change,以強大的熱情來改變

2013-06-02

讀書筆記/科技與社會,何時台灣能建立科技公民社群?


文一: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

科技不再能扮演獨立於經濟、政治、社會之外「規範性權威」,它成為爭議與焦慮的來源。如同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所指出,由現代科技所「製造出來的不確定性」(manufactured uncertainty)將我們帶入「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現代科技帶來史無前例無法彌補的新風險(雷祥麟,頁141)。

傳統上科技與民主被視為相輔相成的事業,科學家追求真理而獨立於黨派利益,但時至今日,科學卻變成「在理想與原則上最開放,但現實運作上最封閉的知識類型」。科學的「參與門檻的公共空間」一旦落實到公共政策辯論上,變如Sichard Sclove說的「在一個民主體制裡,所有公共政策當以民主方式決定,但科技決策卻是此原則的最大例外」(雷祥麟,頁127)。

這是引人焦慮的新與現象,第一,科技與社會關係已重大變革,由傳統隔絕體制與文化價值釋放出來,發展出深刻穿透;二,我們需要新的思考架構以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而非把介入科技事務視為例外; 三,過去賴以將「科技去政治化」的體制與價值及策略必須面對挑戰,引發新一波「科技內的民主(democracy within science)(雷祥麟,頁128到129)。

現代國家在八零年代制度上出現全新現象,第一、三螺旋鍊(The Triple Helix)興起,創造出國家、大學與產業新關係。根據David Edgerton研究,柴契爾政府縮減科研投資時,推動中央集權的科技政策,系統的以國家科研經費分配為誘因,引導英國科學家從事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此外,在雷根主政下的美國,引導生技與醫學發展,1984年美國通過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容許大學與國家實驗室,以聯邦政府資金研究獲得的專利授權民間開發(頁130到131)。

Michhal Gibbons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宣告全新的生識生產模式:在跨學科(trans-disciplinary)、應用導向的,甚至商業經濟的脈絡下進行學術研究並生產知識,研究的問題不屬於單一學門,這個模式縮短了從生產到應用的距離(頁133)。當知識的生產過程明白納入「應用」的社會、經濟、社會脈絡時,科技與社會斷為兩截的看法不攻自破(頁135)。

科技技術化之後,便不再有超越人類活動之下的「自然」來「去政治化(de-politicize)科學。在物質技術上,生物技術打破了以往社會秩序所預設的相對穩定的「自然」,製造出一系列全新難解的社會、法律與倫理問題(頁139)。

當科技被收納入經濟體系內,影響社會正義實現,且成為公共爭議的社角時,科技民主化與商品化間構成緊張關係,我們失去具普世性(universal)、價值中立的真理,換得具生產力、實用價值,可宣告財產權的知識(頁143)。

上述問題或可透過科技專業社群、科技公民社群、及科技與社會研究來解決。第一是要靠科技社群的「自我管理」(self-governance of science),例如基因科技(頁144)。

文二,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ource of Change 科技是改變的源頭
作者:Eugence B. Skolnikoff

科技是源頭及救主(saviour), 科技是兩面刃,同時可能帶來財富與戰爭。回首科技制度的演變,從技術演變至今,新科技大部份與技術相關,過程中涉及工業與政治,並因此決定技術的發展及社會改變(頁257)。 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科技政策及角色影響極大,例如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分配,技術共享,資源共分配影響了整體政策及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政府科技政策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技術及科學發展。有的國家則採混合目標的政策。

任務導向國家在太空、國防等強大使命下全力發展,但另一方面,散布導向國家財重成本、品質與可程度,例如日本。而且工業的誘因上,例如市場趨動性(market pull)和技術推動(technology pull)則有不同面向發展。

此外,在科技內的因素也影響整體發展,例如技術的樂觀主義特別強調人類對技術的社會功,其實質是崇拜技術,或稱「技術救世主義」,其基本特徵是把技術理想化、絕對化或神聖化,視技術進步爲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和根本動力。但實則不然。

此外,資訊的移動也會影響科技改革,而技術中如何綜合運用,以及從基礎知識乃至於應用,以及變革的步調,這一系列科技的變革都會對社會產生實質影響。

本文指出,這樣科技變革的結果和影響模式可能造成更寬廣的機會、選擇與彈性,造成全際化與全球化的增長,提升大型技術體系,造成社會與經濟方面的連鎖效應,讓成本降低而產出增加,實體力量及能力普及。但也可能增加對技術的科學依賴,更可能增加未來的複雜度及不確定性,甚至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改變


文三 作者:Eleonore Pauwels
永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科學的「風險技術學」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永續發展已成為的流行語政策界a fashionable buzzword for the policy community
「永續」系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論述,永續發展的科學和政策是在深入轉換、坐落在兩條相交的直線。

科學和技術研究是否有助於永續發展,傳統上都認為「技術進步」有助於永續發展研究,但本文將就此深入討論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價值。

生產力的理論模型:知識的可移植性與合作生產是過去數十年來社會以科學和技術鼓舞我們,認為這是社會客觀和進步的象徵。但自從默頓認為這是「
Holy Grail」定義科學,默頓提出了六條公認的科學精神氣質: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個體主義、情感中立。明確了科學工作者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取向。

墨頓1938年發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為發端,科學社會學研究逐漸形成了北美墨頓學派。墨頓傳統的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共同體,因而其內部結構與運行機制是首當其沖要研究的問題。在研究科學共同體內部分層結構的過程中,認為科學金字塔頂端的精英階層必將成為關注的焦點,墨頓通過對科學發現的唯英雄論和社會決定論的討論,初步提出了科學精英的社會理論。

這項反思例如, 生命工程學能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嗎?生命工程的合成生物學可能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什麼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如何面對科技及社會倫理體制上的關係?

跨學科研究和集體實驗(Transdisciplinarity and Collective Experimentation) 科學家認為,只有通過發展多個學科的整合,才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不少棘手問題,如AIDS、傳染病、全球暖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殆失等等。另一方面,相對於當前學科過度專業化所造成的限制而言,跨學科整合也被為一種趨勢。

心得與疑問

一,科技以前被視為「專業的」、不可挑戰的,但卻因此變成「在理想與原則上最開放,但現實運作上最封閉的知識類型」。科學的「參與門檻的公共空間」一旦落實到公共政策辯論上,變如Sichard Sclove說的「在一個民主體制裡,所有公共政策當以民主方式決定,但科技決策卻是此原則的最大例外」,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想,核能科技裡面的「專家」的道德勇氣究竟存在嗎?最近有擁核與反核的「專家」跳出來,那麼,在政治決策者更不專業的同時,台灣何時能出現「科學專家社群」與「公民社群」,才是公民社會成熟的關鍵。

二,發明以「順丁酸二烯」加入澱粉,以增加Q度及質感的化學老師,據說已就此研究數十年,也因此,相關的化工專業人才在這個食物產製流程中,是以層層的「專家」身份加入研究及改良,中間卻一直沒有出現有道德良知者來阻止,這個食品科學的共犯結構究竟有多深多廣?或者大家都是理盲而濫情?所以,專家能否「跨領域」合作,並且讓一般人民來參與認知,這才是科學知識能否具體改變人類生活的契機。

三,美國的法律制度是有「陪審團」制度,由公民來決定審判,但,美國的法官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為何不讓「有專業知識」的法官來判決,而要去層層過濾經過查證過的罪行,交由「沒有專業知,只有一般常識」的陪審人民來判決呢?這是因為,法律有罪無罪不是高深知識,必須符合社會倫常的常軌,由此來看,科學知識是否有利於人類社會,也必須透過「公民社群」及專家社群的共同檢驗嗎?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3-04-13

讀書筆記:在民主、自由之後,什麼是「平等」的公平正義?

薩托利《民主新論》第十章:古希臘民主與現代民主

亞里士多德認為,即使富人是多數仍有可能實施寡頭政治,相反,窮人的統治即使是少數人的統治仍是一種民主政體,這是否意味亞里士多德是以社會經濟的角度去理解民主政體?他的政治形態類型是個人、少數人、多數人三個基本範疇,又區分為君主統治或專制統治、貴族統治或寡頭統治、完美城邦或民主政體。民主政體包含「惡劣的多數」,寡頭統治則是「惡劣的少數(頁316)。

薩托利認為,古代民主政體崩潰是不可挽回的結局,重新開始用民主一詞是因為有某種新事務開始存在。現代民主政體發現了「不同政見、多樣化和部分人(已變成政黨)的存在,與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寧並非互不相容」。薩托利認為,民主政體的理想之源的原則在於:培育國家的酵母和營養品,是「差異」而不是劃一(頁325)。

薩托利在本章強調「自由主義」的民主,他說:十七世紀多數英美清教徒都認為「民主」與「自由」是邪惡的,認為「全體一致」是國家不可缺的基石,直到以懷疑精神去審視全體一致之後,才一點一滴建立起「自由主義」的文明。古代帝國、獨裁政體、專制政體和新的「僭主政體」都是清一色的世界,而民主政體則是多彩多姿的世界,這是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以不同政見和多樣化為基礎,是我們而非希臘人發現了如何在求同存異(Concordia discors)的基礎上建立政治制度(頁326)。

《民主新論》第十二章:平等

平等又包含著「公正」,布魯尼托.拉蒂尼指出「一如公正是個平等問題一樣,不公正就是不平等」,因為希望建立公正的人是試圖變不平等為平等,他重複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公正即不平等,公正即平等」。薩托利接著解釋強調 ,平等是唯一能夠同時與相同性和公正聯繫在一起的概念,分為「相同的平等」、「公正的平等」兩種(頁381)。

1857年林肯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但這不是指人的膚色身材智力道德或社會地位平等,薩托利強調「生而有別事實上是公正的」,這是意指精神意義上的平等,應與物質意義上的平等區別開來(頁382)。另一方面,羅爾斯強調社會公正,羅爾斯說:「給每個人所應得的」,意指每個人應享有公平的份額,這些份額大體相同,除非差額分配具有正當理由。相對於亞里士多德強調「同樣事務同樣對待,不同事情區別對待」,薩托利在此強調:「公正就是對相同的差別給予相同的對待」,對平等的闡釋來自於對「公正」的闡釋 (頁383)。

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第六條強調「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他們有權平等地根據其能力擔任一切與公務有關的職位並領取報酬,除德性與才智的差別外不得有其他差別。1793年5月29日的宣言說得更簡明:「平等就是人人能夠享有相同的權利」,1795年8月憲法第三條說「平等就是:法律不論是用於保護或用於懲處,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它不承認出身的差別,不承認權力的世襲(頁386)。

自由主義民主所要求的「平等」原有三主張,薩托利在本章再加上了第四主張「經濟平等」,接著再進一步解釋提出了「環境平等」。
平等的三具體主張為:
一,政治平等(平等的普選權),即把選舉權擴大到每個人,作為他們政治自由的一個組合部份。
二,社會平等,身份與尊嚴的平等,階級和財產的差別不再成為差別。
三,機會平等(頁386)。薩托利也解釋希望把機會平等再分為「平等的利用(acess)和平等的起點(頁388)
四,經濟平等:薩托利接著強調,他認為機會平等不是最後的一項平等,經濟平等是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又一項平等主義要求義,在此不是指社會主義式的經濟平等公式,而是指因為「自由本身不會使機會均等」,現代民主尋求的是一整套「公正的平等」(頁387)。此時,薩托利再提出一項「環境平等化」(頁
388)的主張。

薩托利解釋強調,平等對待不會導致平等結果,反之,平等的最終狀態需要不平等對待,也就是「要想得到平等結果,我們就要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頁396)。

疑問與心得:

一,此刻,正逢新自由主義的柴契爾夫人辭世,兩人正巧都是八十七歲,就薩托利來說,公開聲稱「沒有社會」的鐵娘子任內讓國營企業私有化,致力於改善財政惡化,選擇犧牲勞工基本工資,也堅持反共產黨,這樣的抉擇在薩托利來說是否就是他定義中的「平等」?或這是「不平等」?薩托利與柴契爾同年齡,對於菁英主義的想法是否部份與鐵娘子雷同?他倆可以歸類為同樣從保守主義出發進一步論理的悍將嗎?

二,把「平等」與「公正」併在一起討論時主張, 公正必須要能夠「平等地對待平等,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公正分配包括「平等的人分享平等的利益」和「不平等的人分享不平等的利益」,所謂「矯正性的公正」 如同薩托利主張的「平等是兩面玲瓏、而且是唯一能夠同時與相同性和公正聯繫在一起的概念。」但,一旦交給菁英去決定「誰可以獲得不平等的分配」時,誰來當上帝呢?例如過去的升學制度以香港僑生加分進台大,這就是基於「僑生與台生競爭是弱勢的不平等前提」,但這樣不平等的分配也常造成實質不平等的批判。

三,薩托利認為,如果民主以多數人意志踐踏每一個人的自由,因人人都有可能變成少數中的一員,所以這樣的民主是沒價值的。他也認為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以雅典為代表。它將統治權力交給城邦中的多數人,與少數人進行的精英統治(古希臘文:ἀριστοκρατία),例如君主政體、獨裁統治、貴族政體、寡頭統治等,所以過去的「民主」根本就是現在的「不民主」,這樣來想的話,此刻的「不平等的矯正」是否也可能是22世紀的「不平等」呢?

四, 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早期在美國革命的開國理論上,「民主」一詞僅只用於描述直接民主制,而共和則被用以描述代議民主制,但發展至今, 「民主」一詞也不再只為「直接民主」了。在民主價值裡的自由與平等概念裡,二者相互制約容忍互相的差異多元,縱向民主以自由列,橫向民主以平等表。歷史的發展是先達成「平等對待」再達到「可能需要不平等對待的平等分配(非共產主義式的那種)的平等狀態」。那這樣的話,有沒有可能有政權會假托這樣的名義,一方面不肯給予最基本的「平等對待」,但最後用「不平等的分配制度」來達成菁英所自以為是的「平等狀態」?「民主應使每個人從一開始就有足夠的物質條件、以便得到相同的能力,而與其他人並駕齊驅」。也就是說「沒有最基本的平等對待」有沒有可能反而得到「平等狀態」?

五,我們很能理解薩托利只是要藉平等的最終終狀態,來補充平等論理至今的公平正義,最明顯的補救措施就是原住民保障政策、以及選舉時的性別保障。又例如台灣以原民台、客家台來補救社會弱勢問題。在當代的民主、自由之後,標舉平等的公平正義或許正是我們面對紛擾的現代社會時的文明價值。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3-03-25

轉載/她說:儘管我已是讀最好的學校,但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既聾又盲!

向各位推薦這本好書:《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林莉菁演講最後引述《憤怒吧!》作者愛賽樂的話:”創作是抵抗; 抵抗, 是創作” 抵抗什麼?抵抗那個人的或社會集體的因循盲從, 抵抗什麼?抵抗那反民主意識型態的死灰復燃, 抵抗什麼?抵抗遺忘歷史, 抵抗無知, 抵抗冷漠。

再仔細看一次林莉菁的致詞,心中真有無限的悲傷,我們這一代坐視這中正廟持續矗立台北城,而且仍有上百個獨裁者的銅像在台北市的國中小學裡,而我們卻莫可奈何~~



【法國/2013.03.23/巴黎書展:林莉菁作品獲獎】

TEWA所推薦過的林莉菁作品《Formose》(中譯為《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為大巴黎區高中生票選為「高中讀者文學獎」得主,她和其他七位得主於22日接受頒獎,並發表得獎心得演說。

演講稿中文譯文:

各位女士先生, 各位評審, 與各位親愛的朋友們, 日安。

感謝年輕的評審--伊夫林區的高中生們將這個獎項頒給我的書--《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由於這個獎, 將會有更多的人去閱讀, 去理解這本圖像小說, 這本著墨於一個在中國陰影下小國的作品, 不只是漫畫的愛好者, 也會有如你們一般的年輕讀者來看。

親愛的朋友們, 我也曾是高中生, 但那時的我卻沒有如你們這般的幸運, 因為.....儘管我讀的已是最好的升學高中, 但大部分的學生, 就像我一樣, 又盲又聾, 為何又盲又聾?因為我們學不到國家真實的歷史, 我們成了那個獨裁體制的棋子, 那時年輕的我, 甚至會對街上那些抗議政府的人, 感到不屑, 所以這本書, 這本《Formosa》其實還是一位前任無知高中生的懺悔。

如同大家所看到的, 俄國與匈牙利的民主狀況倒退, 台灣人現在正擔心著, 因為台灣情況也不太妙, 如以下這些事例:反政府的學運領袖受到警方的監視, 再如同, 媒體對於支持民主運動的學生與學者窮追爛打, 更甚, 政府拿司法來做為對付反對者的工具, 以上我所言者, 在所有的法國媒體裡, 你們是很難去聽到的。

另一個台灣的現象....在法國與歐洲, 我們找不到如同佛朗哥或希特勒的紀念館, 但是在台灣, 在那裡的首都, 答案卻是可以, 那裡現在還有一間叫做蔣介石的紀念館, 紀念著一位前獨裁者, 若有一日, 你們去台灣旅行, 如一般外國觀光客, 去那裡照相, 望著那又白又純淨的建築物, 你們不會知道, 那是蓋在台灣人民的血淚之上的。

因此, 在這裡我要引述《憤怒吧!》作者愛賽樂的話, 他是這麼說的”創作是抵抗; 抵抗, 是創作” 抵抗什麼?抵抗那個人的或社會集體的因循盲從, 抵抗什麼?抵抗那反民主意識型態的死灰復燃, 抵抗什麼?抵抗遺忘歷史, 抵抗無知, 抵抗冷漠。

最後, 非常感謝大家。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3-03-12

讀書筆記: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氣候變遷政治學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作者:安東尼.紀登斯
原文作者:Lord Anthony Giddens
譯者:黃煜文、高忠義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6日

關鍵不是「為何?」而是「如何」!

「比一支大軍還要勢不可擋的,是時代召喚出來的觀念(頁125)!」這是本周讀物所舉的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名言,也是309我參加了廢核遊行,看到滿是文創、流行、時尚、學生時的想法。從核四公投促進會發動苦行多年後因為福島核災等時事,時代召喚出不一樣的觀念及想法,而讓人潮接連出來關心我們的用電、核電政策,而讓運動有了全新的概念。

如同安東尼.紀登斯在《氣候變化的政治》(The public of Climate Change)所強調的: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長期政策,如何把這些政策置於政治關切的最前端?我們可以做什麼?(頁124,前台議程),當社會關心核電議題時,當全台灣人民開始願意討論一項公共政策時,我們如何可以進一步召喚出進步觀念,更進一步落實為法令及公共政策,一起來改變我們的社會及未來?

在新聞學裡的風險新聞學正是為了這類的未來的、未知的議題而設定的,過去的傳媒訓練總強調要提醒閱聽人「風險」,所以面對核電廠、高壓電塔、變電廠,媒體訓練要我們懷疑、謹慎、小心!如同社會學大師紀登斯強調的「公眾的風險感知」,紀登斯以他自己的名字 提出了「紀登斯悖論」,他說:對許多公民來說氣候變遷是一個「想後」的議題,而不是一個「思前」的議題,大多數公眾認可全球暖化是嚴重危機,但只有少數人願意因此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在菁英中氣候變化屈尊成一種「姿態政治」,聽起來宏偉壯觀但內容空洞(頁3上方)。

書中認為,氣候問題不是來自於氣候本身使然,而是人類活動造成,90%更由於人類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化石燃料的是罪魁禍首。但懷疑主義者、樂觀主義者和激進主義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是靠由下而上的市民社會或者環保主義運動不可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須要更多政治行動。(余晏註:核四問題更是如此!)

在公民與環保主義者之外,紀登斯強調政府、政策、國家的角色。他認為,國家是由不同層面構成,包括地區的、城市的、和地方的政府,在全球化時代它活動於政治學家叫做多層治理的語境之內,觸角往上伸及國際舞台向下伸及地區、城市和地方。…國家必須和許多其他機構與實體一道行動,就像它們如要有影響力就必須和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一道行動(頁6)。

《氣候變化的政治》主張從政治的角度解決氣候變化,他在書中提出了「保證型國家」、「政治融合」、「經濟融合」,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預先籌劃,利用氣候變化問題的正面因素,使氣候變化問題超越黨派競爭而始終處於政治議程的核心等。紀登斯更大膽的呼籲美中就此合作努力,他在本書的250頁呼籲:美國和中國有必要走到一起,因為只要涉及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問題,他們就把世界的未來握在手中,它們可以是對手,可以加劇局勢的緊張,如果資源之戰主導了世界政治,而氣候變化同時開始加速 …,事實上,兩國對能源初步的「諒解備忘錄」已於2004年簽署(頁250)。

話雖如此,不過,國際社會雖為氣候變化問題做了一系列努力,在里約地球峰會《京都議定書》、召開約翰內斯堡地球峰會等,其中《京都議定書》,就2008年至2012年的全球減排目標確定了明確的比例,但,國際強權說的比做的多,上述的議定書實效真是有限。

紀登斯強調,氣候變化這個問題迫切需要全世界每個都參加的多邊合作,具體到內部的政策,如何做比做什麼更重要!而這些給我們帶來危險的能量,其爆發反過來讓我們有能力迎接這些危險!我們眼前可能面對的是一個新的黑暗時代,也可能是一個新的啟蒙時代,或許,更是兩者的混合體(頁255到257)。

他提到了「保障型國家」(ensuring state)的概念,只要氣候變化受到關切,國家必須像一種催化劑、一名協調員那樣行動起來,他必須鼓勵和支持各式各樣的社會團體推動政策往前走,而且還必須保障實現確切的結果,減少碳排放,而且這結果不只自己國民可信賴,他國領導人同樣可信賴(頁79與80)。

紀登斯強調的「政治融合」與「經濟融合」(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政治融合是指以一種階級的方式和其他價值觀、政治目標重疊在一起。氣候變化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變得具創新性與充滿活力,是否可獲得廣泛的公眾支持,關鍵決定是政治融合(頁9)。經濟融合關注的是為對抗全球暖化推動的經濟和技術創新(頁10與頁79)。

如果把紀登斯的呼籲放到台灣的核電政策引發的公民意識抬頭,從廣島、長崎的原爆,或車諾比、三哩島、福島以來的核電災難實例都讓人民擔憂。福 島核災就導致近2萬人因地震和海嘯喪命,且至今仍有5萬多人因核安問題無法回家;現屆滿兩年,已有5名作業員死亡;日本去年4月起的檢查3萬8千人中,就有43%甲狀腺出現異狀。
 根據《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的研究,全球最危險的三座核電廠台灣佔兩座。核一跟核二距離台北都會區在直徑30公里以內,周邊的人口數達5百萬人。而全球第一危險的巴基斯坦Kanupp核電廠,人口超過8百萬。但台灣兩座電廠相加的裝置容量卻是Kanupp的23倍,存放超過萬組燃料棒,都放置在燃料池中,已瀕臨飽和。

上述數字讓人擔憂。如同書中也提到了石油與經濟的關係,英國石油多數來自中東殖民地,英伊石油公司又名為「流血的波斯人」…殖民地或前殖民國家成為「食利」國家,也就是流入它們口袋的收入並沒有發經發展過程與之相呼應。因此,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本質上集權的、腐敗的國家(頁41)。而相對於石油與經濟的關係,人類與核電之間的互動,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也形成了另一種不一樣的概念。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曾將全球暖化定位為「全世界見過的最大市場失靈」(頁56)。綠色人士常將自己描繪成反「唯科 學主義」(頁60)。在經濟學上,價值是按照價格或福利來估算,而福利則被狹義地定義為「物質收益」,在綠色價值理論中,讓某事物有價值是由「自然過程」而不是「人類創造」的(頁60)。所以,要改變人類觀念就要先改變貨幣概念,所以人類發明的進步評量的可計量標準,除了GDP之外,也出現了「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SEW)同時用全國和地方的數據來識別趨勢。第三種指數,即「可維持社會指數(SSI)是2006年建立的,使用的環境測量範圍更廣,包括影響溼地、森林、不可再生材料的資源耗竭,及碳排放水平和環境損害的其他潛在原因,例如破壞臭氧層的物質(頁75到76)。但,上述的各項指數卻仍未成為各國的一致概念,也就是還在「為什麼」進程而沒有達到「如何做」的程度。

文中提到瑞典最具體的進度,是計畫到2020年成為無石油經濟體,1970到1990年間削減三分之一工業和能源生產排放,稅收下降一半,溫室氣體排放2005年比1990年降低了9%,在此期間,經濟增長了44%(頁86)。但,瑞典經驗似乎仍難複製到其他國家。

本文強調「風險管理:謹慎原則!」這個概念被寫進1992年《里約熱內盧宣言》,核心定義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其反義詞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頁64到65)。美國法學家卡斯.森斯坦(Cass Sunstein)批評謹慎原則是「控制者應採取步驟防止潛在損害,那伯其中因果鏈不明晰(頁65)」。森斯坦舉了幾例:一,渠道想當然(誇大恐怖主義帶來風險)、二概率疏忽(人們關注最壞情景,儘管是不可能的)、三損失厭惡(人們喜歡維持現況)、四仁慈的自然信念(使得人為風險更加不可信)、五系統疏念(這種傾向妨害人們認識自身因規避而製造風險)(頁67)。

紀登斯提倡政治融合和經濟融合同樣重要,主張將氣候政策與公共政策、尤其是社會福利政策融合在一起,將氣候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融合在一起。距離紀登斯這本書出版已經過了好多年了,美中兩大強權也如文中所提接續合作,但是,地球暖化情況是否有長足進展?各國有基於「風險管理」而在政策裡有不同改變嗎?如同本書所強調的「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長期政策,如何把這些政策置於政治關切的最前端?」人類可以做而必須要做的改變還非常漫長,關鍵已經不是為何要去關心氣候,而是人類跨國際間要「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各大政府是否已將「氣候變遷」納入了可行的政策?!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3-02-03

從和平紀念碑談沖繩與台灣的認同






東海的海風在陽光中吹來,站在眼前的是沖繩縣議員瑞慶覧功(見縣議會網頁http://www2.pref.okinawa.jp/oki/meibo.nsf/doc/7FB3D3803F0B744A492575BC001E67D0?OpenDocument)熱情歡迎民進黨議員參訪,他站在議會殿堂認真的握緊拳頭向我們強調:「此刻美軍在沖繩長期軍事動作讓美麗的家鄉不再是過去風貌,要全力推動琉球獨立運動,雖然這條路非常漫長…。」這位改革派的中頭郡議員態度這麼堅定,我回應表示,在台灣自認為「台灣人」民調已逾七成,但仍難以獲國際認同為正常國家,相較之下,你們的民調中 41.6%自認沖繩人、25.5%自認日本人、29.7%認為是沖繩人亦是日本人。20.6%的人認為沖繩應該獨立,64.7%反對獨立(200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琉球独立运动),台灣已走過很艱辛的民主運動,但,國家認同及正常化這條艱辛的道路必須有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加上人民堅定的自我認同!

從沖繩飛回台灣的航程不到一小時,飛快一點甚至比到高雄還方便,但太平洋帶給我們的島相同命運,同樣被日本、美國、中國列強干預,同樣在二十世紀的二次大戰中遭逢苦難,琉球死亡二十萬人(見下圖的琉球二戰紀念碑,其中還有台灣人死亡名單),同樣在全球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中幾番浮沈,同樣遭逢族群認同的自悲、矮化、覺醒。

台灣相對於琉球我們物產與土地豐饒,在認同的發展及研究早已歷時多年!根據TVBS民調中心於2012年3月的民調顯示,二選一時有74%自認為台灣人,只有13%自認為中國人(2012,一國兩區與統獨認同民調),此外,政大選研中心的台灣人認同指數從1992年的負7.9%增加到2000年的24.4%,2007年成長為38.3%, 2012年的50.7%。

檢視這趟觀察沖繩民主獨立與被迫害的經歷,正好可以參考學者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pp.17-80,很多的自我認同都是源起於被壓迫而被迫區分出他者與自我!如文中第42頁所說:國民黨經過數十年均未能剷除台灣文化元素後,逐漸採行「文化地方主義」(cultural localism),但仍將台灣意識(Taiwaneseness)界定為全中國文化的其中一個地方文化。國民黨沒預期到的是,提倡中國身分認同、否定台灣人自有文化的認同,結果反而凸顯國民黨與台灣人之間的文化歧見,並促使台灣人堅持發展自己的身分和文化意識。這種現將使得「文化政策繼續是個政治議題,例如在教育、媒體和公眾生活中爭取台灣方言、歷史和文化佔有更大角色一樣。」(頁42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Ernest Gellner認為,不是民族主義施加群體身分認同感,而是客觀、不可迴避的同質性,最終以民族主義的形式呈現。如此看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興起的原因,什麼「客觀、不可迴避的迫切性」讓台灣人認同他們是不同於中國人的群體?Gellner提醒,不是同一群人(如居住同一塊地、或者講同樣語言的人)單以其獨特性而成為一民族,還需要「他們認同彼此為同胞...讓他們成為一個民族」。若Gellner的說法正確,那麼一個民族精神的基本就是「我們」是一個群體這種集體意識。那麼,找出台灣民族認同根源,就是找出為何台灣人認為他們是一個不同於其他中國人的群體。形塑台灣人自己的共同身分認同的因素,包括:1.與中國其他地區分離,並且之後共同經歷了外力強加控制這個島嶼居民的集體記憶。2.國民黨來台初期與台灣人之間的誤解和衝突,這段抹滅不掉的記憶導致雙方的摩擦。3.對於台灣獨特文化和共識不同於漢文化與中國共識不同的意識。4.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本質,被視為照顧外省人甚於台灣人的利益,以及企圖再社會化台灣人為中國人卻無意間強化雙方觀點的歧異,這些都導致挫折感(頁42、43)。


另一個影響台灣民眾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有不同歧見而挑起緊張關係的因素,是國民黨對台灣民眾的社會化。國民黨1945年抵達台灣時,認為大多數居民受日本影響太深,也因為出於對居民忠誠度的懷疑,便制定對台灣民眾再漢化(re-sinicize)政策,提倡正統、中國(Chinese)上層社會文化,並將其視為全國性文化-即所有中國人的文化。從教科書到公眾、官員表述和作為,都充斥了宣揚中國地大物博、高度發展的文化,以及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成就,也將中文漢語定為「國語」。而台灣,以及所有與台灣有關的獨特性都被大幅忽略(頁40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所以,走在大同區的太平國小,你會看到正門貼了比校名還大的「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當部份家長有意見希望改為較中性字眼時,另一派家長卻站出來說:在意這個做什麼,多捐些錢較實在吧!兩派家長正呈現出台灣的認同的爭議。


Wachman,Alan M在1994年的文章中指出,國民黨打壓(constrain)台灣人有意義地參與政治的空間,並令他們感覺他們自己的語言、區域和文化形式表現,價值不如政府支持的高等中國文化。外省人(mainlander)易於否定那些提倡台灣文化獨特性人士的誠意,認為他們是被誤導;反對政府的台灣人也將外省菁英提倡中國文化斥為精心計算之舉,意在扼殺台灣人和阻礙可能挑戰國民黨至上霸權的人,他們質疑外省人的誠意,認為強調中國人的團結,是謀取政治利益的藉口(頁60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Wachman,Alan M在文中數度強調,他認為「詆毀外省人的中國觀點只是謀取私利的工具,就像詆毀台灣人的民族身分認同只是本省菁英為了個人利益而炮製出來的一樣,都是對動機、誠意的不信任和輕蔑。」國民黨偏好中國菁英文化,意在提倡其所認為的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但結果卻是將「高文化」(high culture,或「菁英文化」、「高雅文化」)強加在一個「之前生活中充滿低文化」的社會,國民黨領袖不認為他們把一套外國文化套用在台灣,但他們卻向台灣人表明,從統治者眼中的標準來看,台灣人與他們有多大的差異。國民黨不經意地加強人民對於自己身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認同。台灣人承認他們自己文化根源於中國,但也覺得,除了與外省菁英彰顯的民族文化有共同之處,他們與更多更引人注目、更有親近感的文化脈動息息相關,這些是台灣人共有、而使台灣人與外省人有所區別的特質(頁61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台灣總人口2036萬6325人,其中87.11%是本省人,12.74%外省 人。曾有研究機構調查發現,如果你問「你是那裡人」,76.1%說是「台灣人」,12.4%說「客家人」,10.1%說大陸來的,1%認為自己是原住民(頁23)。

中國民族主義者大多不會接受「台灣人」存在的觀念,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會光復大陸,他們認為切割的台灣文化和獨立國家的概念為異端,所以他們會擔心政治家會運用人民對台灣身份認同的想法。但相信台灣本身就是國家的人,勇於挑戰「中華文化、民族、國家一統」的信仰,他們認為自己在文化、民族分類上屬中國人,但與政治分類無關(頁25)。

Wachman,Alan M在十八年前對台灣的觀察,至今已有些許改變,但也如同文中所述,這樣的破壞干擾,去殖民化和征服都深刻地在我們心中留下傷痕,不論是我這樣的台灣人與平埔族及部份荷蘭血統的後裔,或者是外省第二代的竹籬芭世代,21世紀都面臨了全球化壓力下全面在地化的第二波新認同,我們的世代的認同源起於如同Wachman,Alan M,但目前是兩派力量實質拉扯,中國政權挾帶大量資金買媒體、影響國考、進入教育系統,此刻台灣的拉扯已不再只是本省外省,而是台灣認同、中國認同的拉距,而其中,影響認同發展的觀察點是「過去的中華民國認同」是將轉為「台灣認同」或「中國認同」?

Wachman,Alan M認為台灣人文化認同是為了回應本省菁英力圖讓台灣居民牢牢依附著中國祖國、其文化和人民而被「創造出來」(invented)的。國民黨藉由在學校、公共場所、透過媒體進行的密集社會化,一如一九四九年前在中國大陸所進行的,強化或者建立民族意識(nationality)。但其執行過程常是「強迫性」,包括打壓語言和次級團體文化。國民黨將台灣人視為一個需要被同化的群體看待,反而無意間滋養了台灣人的區別感(sense of distinctiveness),而這種區別感也成為台灣獨立運動的種子。兩個互有關係的因素,影響了台灣民族認同感的興起:日本1945年戰敗結束對台灣五十年殖民,以及隨後的國民黨遷臺帶來了一段具高度破壞性(disruptive)的過渡期。這階段特色包括:打亂了台灣居民之前所擁有的安全感,島上原有居民與統治者之間存有強烈的認同矛盾,統治者被視為外來者。這種破壞性(或干擾,disruption)可能因經濟力量而出現,如工業化,也可能因政治力量,如去殖民化和征服。台灣的情況是因政治上的去殖民化,以及類比於征服而產生(頁60)。


那麼,回應十八年前專程來台灣觀察的Wachman,Alan ,我們的台灣認同運動已進入到更新的價值及民主制度的堅持,如同文中第22頁所述,台灣住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對文化和政治的認同,許多人因此發現過去他們所認知的事實並不單純,甚至根本不是真的,台灣本身是否一個國家,或者如同台北政權和北京政權共同宣稱的「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頁22)。從歷年來的民調來看,「認同」已不只是台灣人考慮思考重點,認同區分出的他者與自我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選舉中試鍊著我們,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努力向前衝去,這一代台灣人要問的是:我們要堅持的是什麼樣的制度與生活價值!

延伸閱讀
**台北燈節讓年輕人進入老節慶,既復古又創新的台北城市意向
**余晏燈節有感:凝聚我們這一代共同的城市文化想像
**以觀光做為台北城市發展及國家的戰略

延伸閱讀
**瞎米!二二八歷史被重新改寫!蔣介石派兵來台「恢復秩序」!
**2008年的228這一天,余晏團隊的東海岸逆風行腳
**2009年的228這一天,談《為什麼不殺光》?
**2010年的228這一天,郝龍斌竟談「雙殺」
**2011年228這一天,員警為陳雲林竟對人民「彈性」管制
**2012年的228這一天,追思二二八音樂會上派出整排制服員警
**族群歧視!長得很「本土」,所以警察來盤查你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照著這本書過日子吧《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2012-12-20

《自由的未來》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是來自哈佛的美國電視名嘴,提出當前的困境,民主政治無法解決政治問題,資本主義無法解決市場問題,權威崩解,傳統經濟秩了解體,美國更不再是正義力量,再看看,南韓與日本也都選出了強硬右派的新領導者,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台灣當前的困境,正好明天是所謂的「馬啞」文化的世界末日,我看台灣當代是沒有領導的領導,沒有自由的自由市場,無法運作的民主,地方政府只能努力想取代中央,這是沒有領導者的年代,只能靠我們人民站出來領導自己!






自由的未來(美國國內和國際間的偏執民主)
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
譯者:孟玄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8935

有一些地方,如中亞,選舉實際上是替獨裁者鋪路。其他地區,民主選舉加劇了種族緊張和團體之間的衝突。在強人(如印尼的蘇哈托Suharto和南斯拉夫的狄托Tito)統治期間,比在民主時期更要包容、更世俗性的多。在許多非民主國家,選舉不會改善情況,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明天馬上舉行選舉,可能選出比現在更獨裁、更不容忍、更反動、更反西方、更反猶太的政權(頁6)。

1959年社會科學家里普賽(Seymour Martin Lipset)提出「一個國家越富裕,實踐民主的機會越強」。政治學者普茲沃斯基Adam Pzreworski和賴蒙基Fernando Limongi主持的統計調查指出,1950年到1990年間,國民所得在1500美元以下的民主國家,政權的存活期平均只有八年,國民所得在1500到3000美元的國家,民主政權平均可以存在18年,超過6000美元,它就變得非常有彈性適應力,在6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其民主政體會消亡的比例僅五百分之一。一旦國家富裕之後,民主就變成不會中道崩殂。32個國民所得超過9000美元的國家,其民主政權歷史合起來有736年。其中沒有一個消亡,相對之下,69個較貧窮的民主政權,39個失敗,死消亡率是56%。我們也許可以得出結論,國民平均所得在3000到6000美元的國家,民主轉型較易成功。民主轉型的所得區間,即使追溯歷史也同樣成立,1820年歐洲多數國家(頁68、69)。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2-11-21

鍾年晃的《我的大話人生》



我的大話人生:「大話新聞」停播始末&我所認識的鄭弘儀
作者:鍾年晃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8016996

推薦序1

一本富有勇氣、又很溫柔的書

「知識分子總是處於孤寂與結盟之間…,挖掘出遺忘的事情,連接起被切斷的事情」,作家薩伊德(Edward W. Said)曾經這麼樣形容知識分子。年晃以一個實際參與者的角色,透過書寫,把「大話新聞」的一些幕後故事,記錄下來、連接起來,這是富有勇氣,又很溫柔的一件事。

近年來,台灣的媒體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資本愈來愈密集、競爭愈來愈激烈,第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報導和寫作空間,也受到了影響。我常常有跟記者接觸、聊天的機會,也常常從他們充滿熱情的眼神中,看到他們對於環境的無奈。

從戒嚴走向開放、從封閉走向多元、從國家控制走向市場化,台灣媒體的發展歷程,宛如一部台灣民主的發展史。在這個過程中,記者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在戒嚴時期,他們要在高壓統治的言論控制下,偷渡民主思潮;在走向民主的階段,他們時而與反對陣營併肩作戰,時而帶著批判精神,督促反對陣營;在民主逐漸成形的時候,他們要小心呵護民主幼苗,又要時時注意民主幼苗是不是長偏了方向。

因為有這麼多前仆後繼、抵擋孤獨而又忠於自己的記者,即使面對令他們感到無奈的環境,依然能努力堅持、持續奮鬥,台灣的民主才更加有了前進的動力,台灣的媒體環境,也有了隨著台灣民主發展的機會,變得更為進步。

本書的出版,是一項記錄,是一項行動,也表現了台灣的進步。記者出身的年晃,選擇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把這段歷史保留下來,這是他的堅持與執著,也出於他的熱情和浪漫。

當人們感嘆現今媒體環境不佳的時候,仍然有著許多像年晃一樣堅持、一樣熱情的記者,盡自己的心力,說出心裡的那個聲音。這許許多多的聲音匯聚起來,就是一股力量,而這一股力量,也會是台灣公民社會最厚實的基礎。

蔡英文
于台北長安東路

推薦序2

看了這本書,連我也結舌瞠目

年晃出書,要我寫序,版稅他賺,但我做白工,可是我不能不寫,誰叫他是我朋友呢?而且他在「大話新聞」幫了我那麼多年,不寫也說不過去。年晃是個率直、真性情的人,不幫他寫,他記性會很好。

「大話新聞」從2002年開始,起先是周六、周日夜各兩小時,後來變成一周四天,周四至周日,接著再擴張到一周七天,天天有。老闆會擴充,應該不是收視率不好吧。

如果「大話新聞」還有一些成績的話,那年晃等等來賓絕對是厥功甚偉。年晃是很善於使用網路科技的人,他不但用這個工具蒐集資訊,並建立起國內外情報體系,歐洲、美加、紐澳、日本、台灣,許許多多有訊息要丟回國內的僑胞、留學生,最後都會找上年晃。像苗栗「大埔事件」、馬總統「綠卡事件」、美國「瘦肉精事件」……等,年晃都算一級戰犯。

當然,年晃在三立好像也有很多眼線,他的消息總比我靈通太多太多,靈通到甚至老闆的事,他也知道,我常要經他指點,才能略曉迷津,這也就是他為何能寫這本書的原因了。看了這本書的初稿,原來內幕這麼精彩逼人,令我也結舌瞠目。

主持「大話新聞」是很耗神的工作,為了這個節目,我至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準備,我了解,這節目錯不得,許多人眼睜睜盯著。為了「擴大內需589億方案」有沒有被確實執行,我開車載太太到處去拍照檢驗,像個驗收公共工程的公務員,車子還被拖吊好幾次。

為了了解八八風災的復原情況,在災後一年,我向朋友借越野車載著內人,從台北南下小林村、那瑪夏、嘉義阿里山鄒族部落查看。

不斷的監督公共政策,三聚氰胺從2.5ppm改成0.05ppm;石灰石(水泥)礦山放棄重新開採;H1N1疫苗的傷害得以被重視;國光石化取消開發;大埔農地得到原屋保留的承諾;勞工貸款條件稍稍放寬;夢想家一夜燒兩億被重視;花博怎麼花錢;新生高改善工程的不合理;集會遊行法的荒謬……都普受討論。

這期間,我也付出不少代價,官司背了五、六條;恐嚇信、子彈也都收過。起先都還報案,後來也就皮皮阿,懶得報了。

如果過去十年,努力吹捧一個有雄厚黨產的黨,應該可以撈點好處吧(而且不用常常跑法院),如果主張統一,向紅色靠攏,好康也不會少吧(而且不會得罪人,一直怕住進北京秦城監獄)。不過,我們都沒這麼做。謝謝年晃,雖然終年都在晃,但那條叫尊嚴的線,他仍堅定的守著。

一條路走十年,你會回頭看誰是自己的朋友,台灣的朋友。

鄭弘儀(「大話新聞」主持人)

推薦序3

此刻不站出來,也許就來不及了

這幾年,發生在年晃身上的幾件事情,盤桓在年晃腦袋裡的一堆念頭,竟然跟我有著高度的雷同性,光是這些因素,我一定要幫年晃的這本書敲敲邊鼓。

是這樣的,在金溥聰馬英九政權成立之後,我跟年晃都開始跑法院,我跟年晃有時候講起話來都會氣急敗壞,我跟年晃都少了一些工作的機會,還有,我跟年晃都變得更敢講、更勇敢,因為我們對台灣都有感情(不是「燒成灰之後也是台灣人」的那種虛假感情),我們知道,如果再不站出來,也許就來不及了。

什麼事情來不及?其實對民主一事有感覺的人,應該不會不知道什麼事情來不及,問題是,許多人基本上是那隻在漸溫的鍋裡游泳的青蛙,他們並不會意會到,在金馬政權的設計下,台灣正一步一步往香港的命運邁進。

這是為什麼鄭弘儀的節目會被幹掉,這是為什麼旺旺中時的蔡衍明這麼囂張,這是為什麼壹傳媒的黎智英壯志未酬身先死,當然,這更是為什麼這幾年以來,台灣司法體系裡一些特殊的單位,以及與金馬政權友好的傳媒,能夠這麼明目張膽地進行著一堆為無能政府塗脂抹粉的工程。

於是像年晃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跳出來為台灣人發聲,他的方式是加入鄭弘儀的團隊,盡他們能力所能,把一堆不公不義的事情掀出來,這本書,就是從年晃的角度,紀錄及分析這些年來他目睹的發生在台灣新聞、傳播圈裡頭一些值得台灣人認識、瞭解的事件,以及它們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傳播圈既得利益者的嘴臉,他們傷害的,其實不只是「大話新聞」這個新聞團隊,他們傷害的,更是台灣民主機制裡頭一個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新聞自由。

不過我們也不能全然責怪這些沒有新聞素養的老闆們,到底,他們的目標不過就是在殘酷的商場裡保護、甚至壯大自己罷了,加諸這些商人太多額外的任務,本來就是緣木求魚。可是這本書能夠啟發讀者的,是另一個面向,那就是,一個國家的願景,是全體國民一起打造的,當有人沒有意識到溫水煮青蛙的可怕時,其他有此警覺的人,一定要挺身而出,因為一旦台灣淪為跟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一樣,又恢復成極權體制時,我們怎麼向曾經為台灣民主、自由做出重大付出的民主前輩交代,我們又怎麼向日後必須再度過著道路以目、假面生活的後代子孫解釋?

年晃的這本書很容易閱讀,可是我想比較不容易的,是我們在闔上書本之後,針對台灣民主、公平正義日益沉淪的事實,怎麼去立下力挽狂瀾的大決心,以完成捍衛民主的這個大任務。

馮光遠(「給我報報」負責人)

延伸閱讀,《鏡中媒介》系列文字:
@托拉斯媒介入侵人民腦細胞,反洗腦我們只好站出來
再見了,大話新聞!
快樂三口組下台一鞠躬,讓我們繼續以不同方式向前奔跑吧~
@說馬英九是媽寶,竟收到NCC來函關切
@普立茲看到NCC也會搖頭
政府像嫖客大買時段,媒體被逼良為娼
@從《受壓迫者教育學》看記者勞工意識的覺醒

@怪事!新聞為何一定強調藍軍心情愉快輕鬆以對?
@國家機器的媒介控制,李漢卿發文給媒體
@新美麗島時代的媒介回來了,白色恐怖回來了
@檢調竟然為特定媒體服務
@媒體政治「超真實」,集體意志能改變病態媒體嗎
@網路小民遭殃,白色恐怖來了
@馬英九發言人任中央社副社長,如同宣布記者專業是個屁
@新黨國資本主義的媒介,洗腦時代的開端
@市長代言所花費的公家經費,千萬元納稅人的錢
@《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的負面架構》讀書心得
@小心強勢媒體集體把你汙名化!誰敢得罪媒體大集團
@公共廁所老是髒又臭,公共媒介會比較好嗎?
@擬像的虛擬新聞,建構出超真實的我們的台灣
@本電視台有害身心健康!看新聞請加註警語
@只看老闆荷包那管你真相為何,台灣的市場導向新聞學
@揮別記者生涯,轉行參選希望有一天能改變台灣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2012-11-19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Democratization》讀書筆記

一,前言

第七章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Democratization》Christian W. Haerpfer (Editor), Patrick Bernhagen (Editor), Ronald F. Inglehart (Editor), Christian Welzel (Editor),oxford university:2009 ,從國際面向來看待民主擴散,希望人類能透過一些制約及國際力量,逐漸將民主推廣進到專制國家,推動專制國家也接受新的行為規範。

本章結尾提出了六大問題,但這六大問題都是對人類對全球的大哉問!例如第五題是站在專制政權的立場來問我們,如果你面臨遭受國際制裁時,你要採行何種策略來應付國內外及內部保守派?這似乎是暗指中國等國的情況,但,本章似乎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答案,指引人類平和的前進。作者提示的六大問題如下:

1.在1990年代初期,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學的學者開始探討民主化的國際面向,這是在國際上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使得學者比較重視民主化的國際面向?

2.為了推廣及支持全球的民主化,是否需要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構構?

3.數位不同的作者均顯示最有效的國際民主化是民主理想(democratic ideals)及跨國機構,試談民主擴散(the didiffusion of democratic )的方法與手段為何?

4.想像一個被民主化鄰國包圍的專制國家,這個國家為維持其專制,在日益民主化的區域環境中,必須付出的經濟、政治及安全的任價為何?

5.在C國的一洲試圖控制激進的反對勢力時,面臨違反人權的指控。C國在國際的利益是促成與民主國家的結盟,然而這種狀況是以C國人權的紀錄改善為條件,在這種情況下,C國在國內及國際上可採行何種策略?

6.如美國的超級強國或如歐盟的跨國聯盟,當其維持的政治、經濟或軍事利益與國外的民主,推廣結果產生衝突時,表現如何?應如何做(頁103到104)?

誠如本書在第103頁提出的,20世紀曾有許多人期許社會主義做為普世的制度,民主是否可能僅存在單一國家的疆界之內?或是如果民主要在任何一個國家內存在,是否就必須成為跨越國界的一種制度?由一個超國家的機構來維持?這就像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辯論一般,當時就在蘇聯革命不久,一個在社會主義理論家中激辯的主題就是「在一國內的社會主義」對上「社會主義做為一個普世的制度」(頁103下方)。這讓我想到馬克斯1848年在共產黨的第一份綱領文件《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宣佈:「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最後讓人類進步的是共產主義?或是其幽靈?或是其實這只是人類實驗的思潮的一部份?

21世紀的我們努力踮起腳尖眺望全球,希望看到民主制度透過民主擴散穿透全世界扭轉我們的命運,但是,沒有強而有力的領導及國際組織,當強國也只是為其單一國家利益而掙扎時,當全球大蕭條逐步籠罩時,是民主化能改變21世紀的人類命運?或是地球上空仍幽靈游蕩?民主制度會不會終像上個世紀的共產主義,只是人類實驗的一個思潮,最終是少數菁英及強權掌控人民大腦?民主制度能普及全球穿透獨裁國家的人民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命運嗎?

二,內容

本章強調,全球化的一個重大結果就是「跨國支持網路」(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的形成,這些網路在人權、少數族裔的權益、民主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捍衛全球價值,它們一起為一個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的出現打下基礎。全球公民社會被認為是一個跨越國家界線,傳播道德準則及價值 (ethical norms and values)的媒介,並對企圖違反人權及自由的政府扮演嚇阻角色(頁103)。

就民主推廣(democracy promotion)而言,一個像歐盟、聯合國、美國或跨國支持網路有意或故意,試圖以公開宣布的民主推廣目的,將新的心態新的機構及新的行為規範加諸在一個國家(頁100)。

制約(conditionality)一詞被用來描述歐盟的民主推廣策略,制約被定義為了推廣民主所施予的制裁或獎賞(頁100)。最近對美國的民主推廣出現了「反彈(backlash),美國的軍事介入和民主推廣之間的聯結,美國的違反人權及日益擴大的國家,如蘇俄和中國的堅持,已對美國及其他西方政府在民主擴散的力道產生削減作用(頁 100)。

民主推廣文獻的關鍵用詞為「民主推廣(democracy promotion)」、「民主保護(democracy protection)」及「民主協助(democracy assistant )」。民主推廣目標在獨裁專制政權的政治自由化及其隨後的民主化 。「民主保護」則是鞏固新建立的民主,「民主協助」是指特別規畫的計畫及行動,以提升一個民主政體的個人及機關的民主表現,如訓練國會議員、教育公民,協助地方組織監督選舉等(頁96)。

民主的國際面向已被下列項目概念化為民主化:趨同(convergence)、制度穿透(system penetration)、例如冷戰後全球化趨勢的國內政治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politics),這些都是長期的外在因素穿入國內的制度,促使政體形成轉變(regime transition)(頁95)。

whitehead的概念架構是認為,經由趨同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through convergence)即非民主國家加入已存在的民主國家陣營而未損失主權,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加入歐盟,促成其內部轉化為民主政體(頁94)。受鄰近國家民主化轉變的經驗影響是所謂「外溢效應(spill over)」,但擴散理論的缺點是無法顯示如何推廣擴散,是什麼管道散布其民主理念(頁95)。

三,想法

電影蜘蛛人(二)裡面,蜘蛛人的養母的一段談話揭示了這些「世界英雄式」電影的本質,梅姨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俠士本質,它讓我們保持正直、給我們力量、令我們高尚;最後讓我們雖死猶榮。但英雄總是要默默地犧牲小我,即使有時不惜捨棄最珍愛的東西,甚至是夢想。」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我們不斷看到美國推出其國際英雄式的電影:超人、美國隊長等等,而全球人民也熱情擁抱。我們都知道,因為這個世界需要英雄,我們期待強而有力的國際組織或世界強國的領導,為什麼電影要如此設計,因為我們都擔心,人類社會要改變依賴歷史進程中緩慢的人民的全面覺醒或緩慢的「擴散」,可能在過程中無法抵抗退步力量,我們都擔心何時才能全面成功呢?所以才出現了這些超能力者的領導。

讀了本章,我非常贊同以制約、民主擴散等方式,透過制度穿透達到趨同,也如同頁95中所提到的透過「趨同(convergence)、制度穿透(system penetration)、例如冷戰後全球化趨勢的國內政治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politics),這些都是長期的外在因素穿入國內的制度,促使政體形成轉變(regime transition)。但是,我雖然贊同方法,但擔心的是,在欠缺強而有力的國際組織之下,單靠人民的逐步翻牆覺醒,何時能達到全球趨同?例如中國十八大的內部訊息封鎖仍然嚴重,雖有翻牆但「外溢效應」能有多少?三成?五成?七成?來得及嗎?

生活在歷史之中,眼看台灣的媒介逐步退步,許多政治場合的表決都變成黨意凌駕代議士個別意見、凌駕代議士所代表的民意時,所謂的「擴散效應」會不會反而是「威權轉民主社會的人民被獨裁國家的高效率所擴散洗腦」?台灣社會逐漸出現「華人社會不適合實行民主」、「太自由反而沒有效率」的反民主言論,而這些言論透過主流媒介遭中資財團掌控在台灣上空徘徊時,是誰擴散了誰?我們應對民主思潮有信心嗎?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照著這本書過日子吧《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2012-11-05

杭廷頓《發展目標》讀書筆記


一,前言

這次閱讀的是將台灣列為「第三波民主」的杭廷頓早期作品,談「發展目標」。閱讀主題為Huntington, Samuel P. (1987).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In M. Weiner, S. P. Huntington & G. A. Almond (Eds.),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 Analytic Study (pp. 3-32).

人們對民主的期待值很高,各國民主化時也總是期待在投下選票的一剎那,可以伴隨著經濟富裕、公平正義、社會平等發展,但從發展的五項目標來逐一檢視,並且從發展目標的三項途徑和諧相容假設、衝突理論、或調和政策三途徑來看,發現福禍相依,只要是有不平衡的發展,例如社會動員力超前於經濟發展,或經濟成長太過迅速,都會形成不穩定。而,民主大國西歐與美國都是靠循序緩慢發展才有可能獲得發展的五項目標,在文中,台灣與南韓更數度被提及。

杭廷頓文末將「文化」列為最關鍵的變項,他認為不論是和諧論、衝突論或調和政策都不是普遍現象,影響發展目標最關鍵的獨立變項是「文化」,並以表列出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十餘種影響地區的文化與宗教(頁24)。

台灣與南韓雖被杭廷頓並列,而且在雷同的時間點從威權轉型為民主,但今之南韓的經濟、文化實力近年表現亮眼,台灣卻在兩度政黨輪替的此刻節節落後,連網路速度評比南韓全球第一,台灣卻排到46名。如果杭廷頓今日仍在,他會如何看待台灣的國情、文化、民族性格中的角色?

二,內容

Samuel P. Huntingtom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五項發展目標,分別是1.經濟成長2.平等分配,也就是公平的意涵3.民主4.秩序穩定5.自治,落後的社會充滿貧窮、不平等、壓抑、暴力及依賴性,發展社會是指從落後社會進步到先進社會的過程(頁4-5)。在這五項目標中,目標與目標之間的關係可相容、互斥,也可調和。文中也指出了政治發展目標有三項途徑,分別是相容性假設、衝突理論、論和政策。

(一)相容性假設(The Compatibility assumption)

這種假設源起於「現代化」觀念,Karl Deutsch, Daniel Lermer,and Cyril Black認社會的進步朝向富裕、平等、穩定、民主、自治這樣普遍和諧且線性的發展。現代化是整體性的,必然包含著緊張、壓力、混亂和騷動。

杭廷頓認為,西歐和北美社會邁向現代化,西方社會通向富裕、公平、穩定的進步道路,一般說來是和諧的和直線式的,這種「所有好的東西都會在一起」的假設是錯的(頁10)。尤其是當社會處于戰爭狀態或面臨緊迫的戰爭威脅時,相容性假說比在其他情況更能成立。儘管戰爭會激起反戰思潮,但政治參與會因此擴大範圍,犯罪率和民間騷亂將因此減少,國家自主權當然是與戰爭目標相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面臨持續性安全威脅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南韓、台灣和以色列可以同時達到兩項以上發展目標,發展可以比其他國家更成功(頁8 )。

Arthur Schlesinger指出,這些目標相互依賴,在結構改變及政治民主後,原本被認為分配將會更公平,經濟也會成長。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最後這些目標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得到實現,原本以為只是短期內互相衝突,但最後發現,長期也沒有相互增進(頁9中間)。

在民族獨立後的世界有三種「火車頭」理論,
1.是自由主義:認為經濟成長具有火車頭功能,可達到公平收入與財產分配,是民主制度發展先決條件,可以因此減少社會衝突加強政治秩序,以達到獨立自主。
2.是馬克思主義:用革命手段推翻現存社會政治秩序,用平等制度取代,可以讓經濟成長、真正民主,社會和諧及真實獨立。
3.是依賴理論,從國際場合著手,打破依附的鎖鏈,使整個社會擺脫國際資本主義,讓民主平等及經濟成長,而且社會穩定也會隨之而來。(頁11)

上述三種理論都認為壓倒一切的弊端是經濟問題,但沒有發展理論能證實用民主制度代替獨裁制度時,可達到消除貧困、不公平或依附地位效果。

(二)衝突理論

在發展的五項目標間可以設想出十對相互關係,六零與七零年代很多研究發現這些關係中至少六種衝突關係,其中四種衝突為:經濟成長與社會經濟平等、經濟成長與政治穩定,經濟成長與政治民主、經濟成長與國家自主的關係,另兩種衝突是民主與公平的衝突,穩定與公平的衝突(頁12第二段)。

Simon Kuznets在《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研究中主張,財富和公平間是U型的「曲線關係」,經濟增長率和收入平均分配間也有明顯的互否關係。較高的工業化速度、農業成長快速,及較高的經濟成長關係,都會改變收入分配,使其穩向有利於高收入階級,不利於低收入階級(頁12第三段) 。

衝突理論中,快速經濟增長對民主是否產生不利影響仍無定論,但,民主制度可能比獨裁更有能力應付和緩解決不穩定情況。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可以使一個非民主政體的民主化過程複雜化,甚至破壞民主。

已開發國家如西歐、北美能夠在五項目標都有高發展,但一般是在追求經濟的穩定狀態下,這五項目標達到完成(頁17)。例如德國長期維持也只有2.8%成長,有成長但低成長,相對之下較經濟富有的國家,加上有穩定的經濟才能夠達成五項目標公平、穩定、民主、自立自治,高經濟成長往往也會有負面結果,在開發中國家相對的高經濟成長,西方國家相對慢的發展,可能會促成高水準的目標達成(頁17)。

(三)調和政策Reconciliation policies

因為同時達成數項目標很困難,因此調和理論開始調和發展目標,先把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先著重一個目標再逐步改變,第一重要是順序,第二則是政府的結構,第三是策略因應(頁18)。

最適當的順序是先努力於「政治目標」,而不是實現「經濟目標」(頁18)。Dankwart Rstow認為目標排序應該是 國家統一、政府權威、政治平等。Huntington認為應該先建立高效能的政府體制,再讓全民政治參與(頁19第二段)。

(四)文化

從日本、哥斯大加、新加坡、南韓和台灣經驗來看,這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取得調和,南韓和台灣是調和論者喜歡引用的實例。為什麼南韓、台灣能同時在經濟成長、公平和穩定方面取得成就,而其他國家少能做到?為什麼日本不但能實現這些目標還能實現民主和國家自主?為什麼巴西起先經濟成長,然後在民主化方面進展良好,但在平等、穩定與自主上卻沒有那麼好的情況?為什麼大體來看,南美國家在民主與獨裁之間搖擺?斯里蘭卡如何能做到長期調和平等與民主(頁22)?

學者Lawrence E.Harrison在研究拉丁美洲發展時指出,各國在爭取經濟成長與平等時,或兩者都實現或不能實現,都取決於「增長的經境和所取的政治決策」,為了解釋為什麼調和論像和諧論與衝突論一樣都不是普遍現象,人們必須回到各國特有的國情上,包括地理位置、居民素質等,而其中最關鍵的獨立變項是「文化」,也就是社會上主流態度、信仰和價值觀(頁22)。

三、想法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政治發展來自於菁英與人民共同抉擇,但,難道沒有一項抉擇是只有絕對好處絕對發展的嗎?杭廷頓提出五項目標的同時,卻也預告新興民主國家很難一次得到民主與經濟的五項成果,甚至還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互相衝突。

擴大政治參與雖可能獲得較多的社會經濟平等,但經濟成長變慢,階級矛盾加鉅,甚至可能導致軍事政變和內部分裂。而如果選擇專家菁英治國,則可能軍事政變,造成政治參與降低,雖有高速經濟增長,卻又可能擴大社會經濟不公。杭廷頓幾乎預言了各個第三波新興民主國的困境,而最後他給我們的答案是「文化差異不同」,國情將影響不同文明的民主經濟發展,甚至是關鍵的獨立變項。

全球文化差異導致權力衝突是杭廷頓分析全球局勢變化的主軸,並擴充為「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書中將世界劃分為因為宗教傳統互相對立的文明,並預告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與衝突在所難免。雖然中東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批評杭亭頓推銷的是「西方對抗其他地區」的論點,杭亭頓2007年接受伊斯蘭雜誌訪問時也強調:「我的論點是,文化認同、敵對與聯繫,在國與國關係中不僅扮演角色,而是扮演重要角色。」

每個社會及制度背後有獨特形態與運作邏輯,這是深植於這個社會裡的文化及歷史傳統,一步步形塑出當地的文化、政治衝突模式,因此,要達成政治經濟的發展,當然必須通過整個社會特殊政治、制度、文化、衝突關係的洗禮,才能建構出屬於我們自身的內涵。但我的疑問是:

杭廷頓主張,在五項發展目標中,先發展政治目標讓國家統一、建立政府體制、展開政治平等,有了高效能的政府體制,再讓全民政治參與。但是,窮國即便政治體制完善之後,經濟真能發展嗎?民主發展成功的案例一般是以「經濟穩定」之後逐步民主化較有成功機會呢?或者,是應該先民主化再追求經濟成長?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波發展目標中,是先經濟而後政治參與、政治平等,這樣達成民主經濟國家的成功率高嗎?

此外,杭廷頓所指的「文化」表格列到許多「宗教」,文化、文明、宗教之間如何區分,他所泛指的是整體國情嗎?

如果以杭廷頓的「文化」來比較同樣時間從威權轉型為民主的南韓與台灣,兩國幾乎同樣在蔣經國執政時期推動公共電視政策,幾乎同樣時期強化發展國內經濟,同樣時間發生政權全面民主化,但,今天的南韓在強悍的民族性下,在亞洲表現亮麗,台灣呢?台灣也同樣在歷史上遭多次殖民,但受儒家文化君君臣臣影響,不像高麗棒子激烈強悍,是否,這正是兩國發展差異的真正變數呢?








2012-10-29

民主鞏固或崩潰?俄羅斯、中國與台灣民主化的比較讀書筆記


一,前言:

我們不斷在討論第三波民主化或第四波民主化可能來到的同時,這次的閱讀內容涵括了俄羅斯、台灣民主化比較,以及展望台灣前程似乎又必須期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未來民主化。不過,俄羅斯與中國背景皆來自於共產黨執政,兩國雖有不同脈絡,但從俄羅斯經驗來看,俄羅斯近來來自由不斷惡化,但人民卻似乎不以為意!因為葉爾欽展開各種激進改革,反而造成國家混亂犯罪高漲。普欽就任後採取違反自由民主原則的行為,卻使人民覺得找到可期待的對象,這是因為廣泛實施所謂的「管理式民主」(manged democracy)(頁163),三天前,才剛過完六十大壽的普丁還大規模展開核武軍演,屆此向國際宣揚國威,並向其民眾宣傳其管理穩定性,以確保其政權。

為了台灣的民主鞏固,多數人寄希望於中國的民主化,但,從共產主義的俄羅斯在第三波民主化之後而產生民主逆流,進而重返威權,有類似背景的中國即便未來有朝一日民主化,但在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的文化背景中,會不會反而像俄羅斯一般發展?

如同Edwad d. Mansfied 與Jack Snyder所撰的《民主化與戰爭的危機》一文指出,一個國家不會一夕之間成為成熟的民主,而且民主轉型階段國家會變得更具攻擊性更好戰,換言之,正在民主化的國家比穩定的專制政體更可能發生戰爭(頁219)。

二,內容

第三波民主化自1974年在葡萄牙開展後至今逾三十年,相較於1974年時,全球僅39個民主國家,直到2005年底,自由之家公布全球192國家中,「選舉式民主國家」(etectoral democracy)已有122國,33國被評為部份自由(頁139),但在第三波民主退潮的此時,學者關切的是這些國家是否真的「民主鞏固」(Scheldler,1998:91-107)。

而何謂「民主鞏固」?Dankward A. Rustow於1970年提出民主化模式中,將民主鞏固階段介定為「民主根深蒂固於政治文化之中」。而Georg Sorsnsen則進一步指出:鞏固不是純粹的政治過程,也需要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且鞏固的最後階段是民主制度與實際變成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過程(Sorsneen,1998:46)。杭廷頓提出「雙翻轉測驗」作為檢驗民主是否鞏固的標準,但流於狹隘與形式化(頁143) 。

本書援引杭廷頓提出的「民主化的原因與過程」從經濟發展、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宗教與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強權國家政策轉變、滾雪球效應、及領導人決策等層面逐一討論台灣與中國可能的民主化(頁197到200) 。不過,如果從「領導者」改變關鍵歷史的角度來看,菁英掌控媒體與應付群眾運動的模式很可能對於人民及社會有很大的影響。民主鞏固的過程中,國家領導者的行為往往比態度及結構因素更重要。如Schedler所言,一國民主發展能否鞏固,主要取決於國家領導者的行為民主否(Schedler,2001:84-85)(頁176、177)。

杭亭頓提出三種民主轉型方式(變革、替換、移轉),替換屬最激烈方式,而台灣屬兼具變革與移轉的溫和轉型。杭亭頓也提醒我們,執政菁英帶頭決定走向民主,未必將民主視為最後目的,有可能將民主視為手段,而以穩定其地位做為目標(Hungington,1991:106-108)(頁193)。

三,想法

如果從俄羅斯來看中國,這顯示急就章式的民主轉型不只無法讓國家煥然一新,關鍵時刻的歷史錯誤反而可能讓國家陷入更深的危機?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C·諾斯(Douglass C·North)曾提出「路徑依賴學說」,認為轉型社會必須建立有效經濟市場、政治體制、而且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有效協調,他認為「路徑依賴」在這個過程很重要(Path Dependency)因為一國的歷史習慣將影響體制變革,領導者與人民必須知道自己的過去及現實制約、傳統影響以及文化慣性,才可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俄羅斯在第三波民主化進程原本完成半調子的民主化,一度也有了半自由的媒體,但現在,普丁從嚴全面掌控媒體、控制社會讓威權重新來過,甚至控制了輿論及人民的想法。從這點看中國,中國的媒介及輿論掌控能力仍很強,而且中、俄兩國都呈現政治高度腐敗,兩國的共產黨菁英中,俄羅斯可財產私有化,中國則藉著資產移往國外而有富幾代,兩國的共產黨精英都透過權力而享受資本主義的富裕。

所以,俄羅斯一度改革了政治體制,但轉到經濟改革後反而重回威權,中國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至今仍堅持一黨專政而沒有大規模的政治改革,仍隔代指定接班人。兩國的改變路徑雖不大相同,但因為在共產主義等部份背景雷同之下,是否也受到文化層面及媒介控制影響,中、俄反而呈現雷同的威權與反民主?

所以,如果將台灣未來寄希望於短期不可見的中國民主,是否緣木求魚,反而拖累台灣的民主鞏固與深化?

2012-10-15

照這本書過日子,人生朝「青豆化」前進!《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作者:Phyllis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24日

快樂的秘密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而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蘇格拉底(頁47)

「青豆化」,是在菲利斯多篇文章及思考中數度提出的文字,這個語詞是來自「1Q84」的春上村樹小說女主角,作者推崇的另一片《型男飛行日記》的男主角對物與行理箱的概念,很湊巧的,也正是我與家人多年來努力學習的對象!作者菲利斯提出的青豆的自我要求是:
**及肩頭髮修剪的漂亮有型,完全不戴飾品,有下了決心的堅強眼神!
**幾乎看不到絲毫贅肉,所有肌肉都用心鍜鍊過,無法用手指抓出多餘的肉(這點我準備再用三個月的時間努力達成,很難耶,菲利斯大大~~)
**飲食用心,青菜料理是中心,加白身魚及少數雞肉,偶爾大吃牛排
**家具只有最低限度,擁有東西也很少,愛讀書但不留書籍,不可能蒐集唱片,只要眼前堆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痛苦。(頁87、88)

囤積多餘的物品,才是真正的浪費:
經過過戰爭、貧窮、物資匱乏或不景氣年代的人,特別容易有儲存和囤積的強制性想法,他們不想丟棄任何東東,擔心一旦時局變差,生活即將陷入困境,會有這種舉動多半是因缺乏安全感,過往創傷體驗 使他們有「災難式的預期想法」。就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故事主人翁,船難返家後囤積了大量食物一般(頁170、171)。

我是長期追蹤菲利斯的部落格,追尋這位寫手的人生脈絡前進,很謝謝部落格界有這樣認真努力過生活的女孩子,她在近兩年前寫了《日常生活青豆化》一文,公布她的衣櫥去蕪存菁的程度,讓人忍不住讚歎!

從閱讀青豆化的文章之後,近兩年來我努力把衣物書籍生活也全面學習「青豆化」,甚至電腦桌面也努力整理好,一切都很順利地前進著,生活也隨之更有秩序及方向了!我個人認為清掉鞋櫃與衣櫥、或冰箱內容物並不難,只要跟隨《零雜物》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養成生活習慣,清出過去一年來已沒有穿用的衣物即可,又因為我以前就喜歡「穿制服」,每季就穿適合的那幾件,直到大家都問「難道你就這幾件衣服嗎?」或衣服洗到爛為止,我的鞋子也就那兩三個樣子,所以清掉舊的不用的東東只要下定決心即可!

但,難度最大的還是個人身體上的贅肉及書櫃裡明知不可能再重看的書了,要減掉幾公斤的肉跟要送走那劃滿線的書,真是人生的大考驗啊~~所以我把「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的臉書列為最愛的首頁,時時點進去,提醒自己,何時才能讓自我人生青豆化?

同場加映,看完《零雜物》仍無法清掉雜物的朋友,可以再看下列兩本書強化自我!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近藤麻理惠
譯者:陳光棻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52471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羊恩媺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9日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照著這本書過日子吧《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2012-10-04

《最新民主與民主化》讀書筆記:民主測量指標能協助第三波民主繼續前進嗎?






20121005心得報告

民主測量指標能協助第三波民主繼續前進嗎?

「很難爭辯1984年的世界是否比一九五四年更民主,或更不民主」。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1984年曾經這麼說(頁40,李酉潭、陳志瑋譯)民主政治雖然是「最不壞的政體」,但也是相當困難運作的制度。那麼,我們如何測量民主,為各國的政治民主發展找出一個量化的定義?

如果根據達爾Robert Dahl於1971年提出多元政體的定義來闡釋民主,達爾認為參與(participation)以及競爭(contestation)是測量民主的重點,達爾在本書第15頁提出了八項政治民主的條件,其中包括了:結社及參加組織的自由、表達自由、投票權、服公職資格、領導人爭取支持及選票的權利、資訊來源有選擇性、自由公平的選舉、根據選票及偏好擬定政府決策的制度等八項條件。

從上述理論逐漸發展出來,Freedom House從1972年起評量世界各國的民主程度,依循的指標是從個人自由(civil liberty)以及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兩大指標來評比,一個面向是公民自由,另一個面向是「競爭參與
」,由自由之家自世界各地請來的委員從各類評比項目來給各國打分數。每面向七等級,最高程度的民主是1-1’s,最低是7-7’s。平均列等1到2.5的國家被認為是自由的,3到5.5部份自由,5.5到7是不自由國家。詳見自由之家網站 http://www.freedomhouse.org/。

而專家們為各國打分的評比等級有25個指標問題,10個「政治權利」問題,15個「公民自由」問題,每項指標評分0到4分,0分代表權利或自由最低,4分代表權利或自由最高。

「政治權利」指標問題(總分最高40分)分為三類:
1.選舉過程:3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2分)
2.政治多元化和參與:4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6分)
3.政府的運作:3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2分)

「公民自由」指標問題(總分最高60分)分為四類:
1.言論及信仰自由:4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6分)
2.集會和結社權利:3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2分)
3.法治:4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6分)
4.個人自治及個人權利:4個指標問題(總分最高16分)。

台灣在2012年(實際是對2011年的表現評比)最新的分數是1.5,其中的「公民自由」從以前的1降為2,「政治權利」仍維持是1,自由度降低是因為兩位前總統都遭司法調查有政治力介入陰影,以及中資要購買台灣媒體可能影響台灣的媒體多元化等原因。(A series of convictions were handed down in high-profile corruption cases during 2011, with defendants including judges, a diplomat, and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Chen’s predecessor, Lee Teng-hui, was indicted on embezzlement and money-laundering charges. At year’s end, the national media regulator was evaluating a China-friendly media conglomerate’s bid to purchase the country’s second-largest cable television company. Academics and civil society groups warned that the merger could undermine the diversity of Taiwan’s media environment.)

自由之家的評等雖然努力畫出全球的民主地圖,但我的疑問如下:

一,一到七的指標無法詳細描繪出細部差距,例如台灣與日本在2012年同為1.5,可是兩國的情況南轅北轍,可以勉強看出大致分類,但無法分辨細節。例如台灣在1996年第一次直選總統,如果以四年一度的選舉情況來觀察台灣,1997年得到2,2005年1.5,2009年也還是1.5,一度到2006年進步到難得的1,但近兩年台灣在司法、媒介上產生極大的爭議及衝突如白玫瑰運動等,但今年的指數依舊是1.5。這顯示台灣這些年來的民主分數約在1.5到2間,這究竟是進步或退步?
這顯示民主的測量無法顯現出時空差異。

二,NGO組織的國際評等似乎無法改變各國民主的路徑!從自由之家的數字顯示,中國在2002年的評量指數是不自由的6.5,歷經十年,2012年依舊6.5,各國人權民主人士不斷的努力透過國際聲援,希望自由之家能對獨裁、威權、無法自由參政的國家機器、獨裁政權形成壓力,促成其內部質變。但,自由之家畢竟是非強權的無政府組織,難以捍動人類社會的體制。那麼,如果能有系統性的民調公司,再以更精確的各國民調來區別各國的民主程度,例如,加上貧富差距、國民所得、媒介近用權…等自由情況到經濟指標等各種民意調查數字,是否能在一到七的評量指標之外,讓民主更能夠被「有效的評量」?

誠如杭廷頓所說,民主政治是「最不壞的政體」(the least worst)卻也是最困難運作的制度!如果民主是人類在這兩
個世紀的主要生活制度,那麼,我期待一個有效度信度的民主測量指標,能協助第三波民主的國家深化鞏固民主。


2012-10-02

《發展研究歷久彌新》、與《從南方看另類發展》讀書筆記

一,發展研究能為我們的世代帶來葡萄美酒嗎?

閱讀《發展研究歷久彌新》一文時,正逢2012年台灣社會倒閣紛擾之際,8月失業率4.4%創2012年新高,加計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3.42%,痛苦指數達7.82,失業人數50.2萬人,15到24歲青年人失業率高達13.61%也創新高紀錄(盧沛樺,20120924,聯合新聞網)。不論台灣內部、東亞國家都為全球化之下的經濟困頓而掙扎痛苦,更別提非洲等地的人民為糧荒所苦,世界各國陷入全球化下貧富差距大幅拉大的痛苦。

如《從南方看另類發展》文中所提,1990年代初期,前20%豪奢人家擁有全世界80%財富,最赤貧20%窮人僅只有全球1.4%財富。這個數字到2000年末,全球窮人40%日均所得不到2美元,全球最底層56%人口(約35億)的總收入,竟只跟全球最頂級1%有錢人(6000萬)人差不多(Wade,2004;Ortiz,2011)!

人類在歷經文明、努力、改變之後,究竟我們會如史密斯主張的國家富強人民安康?或是馬克斯說的國家介入則富裕平等,以及韋伯強調的理性主義造就資本主義科層社會?20世紀我們曾天真地以為加入全球組織,全球化將如葡萄美酒般甜美,難道,21世紀竟變成要嚐飲貧富差距的毒汁?站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我們這個世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與噩夢,要如何在重重困境中找出整個世代的公平與正義?

二,理論:發展研究的變革與趨勢

發展研究應該發展什麼?研究什麼?早期原本認為國家發展,重視經濟成長,預設國富了人民自然富足幸福,但,隨之而來的高度不平等讓人民未必受惠。因此「另類發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應運而生,指的是不以經濟成長優先,考量人民參與、福祉、社區及弱勢者的利益(Sen,1999),將國家為主的經濟發展考量轉移到個人、社區、參與、平等。且強調是發展要符合人民需要,與大自然和平相處,是由下而上的發展(Pieterse,1998)。當前嚴峻挑戰是永續發展問題,需以更積極態度面對環境問題,德國社會學家Beck提出「反身性發展」(reflesive development)。

隨著1950、60年代的現代化理論,1970年代依賴理論,1980年代發展研究困境,1990之後的復甦和興盛發展,近年來匯整為「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趨勢。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在殖民後的獨立國家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學習西方各種制度,認為發展中國家低度發展源於社會文化所致。但,西方優越主義忽視了殖民主義的剝削壓榨。因此,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低度發展是西方殖民與帝國主義造成的,持續的資本主義世界分工加速惡化,淪為經濟上的依賴關係,強化第三世界國內的階級壓迫。

再出現的依賴發展理論(dependent development)認為,只要國家機器政策得宜,跨國公投投資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化有正面作用。這個理論套在台灣上,利用本身條件吸引外資,加上國家政策,在沒有脫離資本主義下經濟發展,成為「發展型國家」,其特色是「國家官僚具決策自主性,且是建立在威權政治體制上」。

就在上述的研究發展理論層層流變的同時,在「全球化」壓力之下,世界銀行對研究發展重新界定,加上全球面臨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困境,各國家同樣面臨因為全球化演生的重大課題,這也成為各國共同方困境,因而引領了最新的研究發展研究面向。

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1990)認為全球化是空間和時間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的深化。過去認為是國家內部的問題,現今已取決於全球的尺度。

《發展研究歷久彌新》文中主張,全球化讓東亞經濟體從傳統產業到升級為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部份外移到中國大陸或其他落後地區,產生區域整合,但對有很大原因和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切割,全球生產網路的形成,造成新世界分工(Gereffi and Korzeniewicz1994;Emst and Kim,2002;gereffi et al,2005)。

而且,全球化導致全球尺度的貧富差距擴大,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有富可敵國的富豪,而富裕的國家卻有衣不蔽體的窮人,換言之,南北差異已成過去,以全球為尺度的階級差異正在產生。

近二十年發展計畫是最主流的新自由主義倡議的市場、競爭、與發展掛率,以與自由貿易全球接軌概念。這些觀點假設發展「理當」會點滴下滲(trickle down)所以分配無須憂慮(Rowtow,1960)。但,現實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不一定能減低貧窮,全球財富變成窮與富兩大集團,集團之間差距擴大,弱勢反而是反向回洗(wash-back)而更加矮化發展惡性循環(簡旭伸,2012,頁114)。

三,問題推陳出新,發展研究必須努力找出解決的新模式

誠如德國貝克所主張,第二現代的全球風險社會(global risk society)時代已經需要全新的治理模式(Beck,1992),發展已不能只以單一國家看待,環境、恐怖社義等風險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的國家和公民社會合作,單邊主義無法解決風險問題(Beck,2006)。只是強調國家或資本已無助於當前各「南方國家」的壓力與貧困,現在,必須重新以人與社會角度出發,提出新的在地社會經濟組織,或新的跨界治理框架(Wright,2010)。

2006年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因為創設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讓數百萬人脫離貧窮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讓我們學到了新的解決模式,當時諾貝爾委員會頌詞說:「世上每個人都有潛力和權利過好生活,尤努斯和鄉村銀行證明一貧如洗的人也能自食其力。」這樣的說法似乎為貧窮找到不一樣的改善方法。

此外,「另類跨界行動」也在「全球互動」概念下提擬不同於新自由主義的國際慣例,例如「南南合作」,例如2004年玻利瓦爾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替代計畫(ALBA)建立了減低貧窮、消除文盲、改善基本醫療等為核心的區域貿易框架。例如2007年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國一同建立南方銀行,鼓勵拉丁美洲不一定要向新自由主義的世界銀行貸款(頁117,簡旭伸)。

雖然,許多跨界行動由非政府組織、發展政策官員、工會成員、全球名人等積極倡議與行動修補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缺失。但,從台灣及部份國家的經濟困境可以知道,這一波發展研究在全球化壓力下,在經濟成長無法解決人民生活之下,發展研究必須持續的由下而上,從人民、社區、參與,從跨國界的組織和公民合作來尋找解決模式。

四,化危機為轉機,找出新價值

發展研究的理論研究流程,其實也正是人類面對危機時,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努力歷史,從全球與台灣的困境來看,未來的研究發展有幾個面向可以觀察,但這也是我的疑問所在:

1.跨國界組織的發展:當國家機器與民主或威權制度都無法為人類帶來富裕時,跨國界組織,或像是非政府組織如NGO真能改變困境嗎?打破國家疆界之後,什麼樣的「跨國界」合作能夠主導成為發展研究的潮流呢?當國家機器在全球化環境下被取代掉時,國家的限制是什麼,那麼,國家機制未來的可能性是什麼?

2.在地化組織的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時,強調解決在地問題的在地組織反而能凝聚各地特色,但如何讓「在地化組織」全球化?強大到足以解決各方問題,這是否為研究發展另一項挑戰?

3.回到人本價值發展:早期的以經濟成長為優先、以國家為優先的研究已不足以面對問題,那麼,在不斷追求新經濟、新科技或是國家強大發展的同時,回到人與自然環境最自然的相處,回到最簡單的人本價值時,一切都講究從人與土地及自然共存的角度出發,這是否才能讓發展研究歷久彌新,找出人類長久的生存之道?


參考資料
1.王振寰(2012年6月)〈「發展研究」特刊序:發展研究歷久彌新〉《都市與計畫》第39卷第二期,頁95-112
2.簡旭伸(2012)〈回應「發展研究特刊序」:從南方看另類發展〉《都市與計畫》第39卷第二期,頁113-120

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 WSF)又稱社會運動論壇世界峰會,是反全球化運動與另類全球化運動成員的年度聚會。成員們利用此聚會來聯合世界活動、分享與討論組織戰略及互相交換關於世界與自身議題的運動資訊。
將會議定在一月的原因是因為它的「資本主義敵人」─在瑞士達沃斯(Davos)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也是在一月開會。這不是巧合。會議日期訂定的原因是很難在達沃斯組織一個民眾的抗議活動,而這樣的時間開會可以在新聞媒體上試著掩蓋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導。
世界社會論壇已經鼓舞了許多區域性社會論壇的組織,包括歐洲社會論壇、亞洲社會論壇(Asian Social Forum)、地中海社會論壇(Mediterranean Social Forum)以及許多地方性或全國性的社會論壇,像是義大利社會論壇、利物浦社會論壇(Liverpool Social Forum)與波士頓社會論壇(Boston Social Forum)等等。連第一次召開的美國社會論壇(US Social Forum)也在2007年6月於亞特蘭大舉行。而大多數的社會論壇皆奉行世界社會論壇訂立的《原則憲章》。
2006年,世界社會論壇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舉行,包括委內瑞拉的卡拉卡斯、馬利的巴馬科與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而2007年於在肯亞的奈洛比舉行。
第八屆世界社會論壇並未在同一個地方舉行,而是由全球上千個地方團體在世界各地舉行,舉行的時間在2008年1月26日前後幾天,本屆世界社會論壇也被稱為Global Call for Action.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2012-09-23

《人口紅利與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讀書筆記

作者/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人大十一屆常委/蔡昉

人口紅利

維基百科上這麼說: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英語: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它通常發生在人口過渡時期(Demographic transition)晚期,此時因為生育率下降,使得受撫養的青幼年人口減少。當人口負擔係數小於或等於50%,此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

這個理論在1998年,首次由哈佛大學教授大衛·布魯姆(David E. Bloom)與傑佛瑞·威廉森(Jeffrey G. Williamson)所提出。這一派學者認為,人口紅利在亞洲四小龍與1990年代凱爾特之虎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兩位經濟學家認為1965年至1990年東亞經濟增長(以人均收入衡量)中有至多三分之一都可能要歸功於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人口紅利。




馬爾薩斯陷阱

維基百科上這麼說:馬爾薩斯災難 ,也稱馬爾薩斯陷阱 ,由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提出,主要指不斷增長的人口早晚會導致糧食供不應求。馬爾薩斯在他1798年出版的《 人口論 》中預言: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

頁1:十八世紀初富有的兩國英、法,每天從食物獲得的熱量分別是2095卡和1657卡,但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每天熱量也為2162卡。

頁2: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滯後於發達國家,反而為發展中國家超趕,從而世界經濟的趨同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正在喪失人口機會視窗,人口紅利終將消失。事實上,多數發達國家早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可供利用,例如中等偏上收入階段的中國,高收入階段的韓國、或最發達國家美國等 。人口紅利在國家之間的「繼起關係」,恰好是世界經濟趨同的一個重要條件。

**1980年實施一胎化政策,但之前生育率逐步下降。中國GDP的成長,來自撫養比下降!撫養比一旦上升,就會減少GDP上升。保持高度人口成長,與經濟上升是密切相關。

**過去三十年經濟增長源泉:71%來自資本增加(但仍與勞動力有關,因為如果不斷投入機械廠房,仍必須有勞動力增加才會有收入,所以新古典理論認為,提供資本的前提必須農村有源源的勞動力,才會有高經濟成長率。所以,人口勞動力才是這大塊的資本成長 )4%來自教育水準提高,狹義的人口紅利是7%,10%是技術進步與效率管理(裡面的一半來自資源的重配置)。

**勞動力從農業人口轉為非農人口,源起來自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但這個因素在消失中。(盲流、簡稱進城勞動力、農民工)
頁2到3:世界各國分三類
一,多數發展中國家,仍享有人口紅利。
二,某些高收入國家和「未富先老」的中國,正在喪失人口紅利。
三,多數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已不享有這類型的人口紅利。
上述三種不同國家,保持經濟增長的政策不同。

**中國勞動牛齡人口與撫養比到2010年已下降。中國官方退休年齡,男工60歲,女工是55甚至50歲。而且,隨著年齡提高,人力資本下降。例:台商現在雇不到二十歲上下國中畢的農民工。但年齡高者沒有更新技術的能力,身體也不夠好。

**可見,過去三十年推動高經濟成長的因素都會因人口結構改變而發生變化 。非熟練的勞動力不再是廉價的。例如,招聘農民工的難度和農民工工資上漲幅度,在2011到2012年初,達到空前程度。例:2004年開始出現雇不到農民工的「民工荒」情況,所以2004年之前可以十年不漲工資,但之後就必須不斷成長。所以2011年的薪資成長是21%(不含經濟成長率),因為各行業都有這個趨勢。

頁4:2004年可視為中國到達「路易斯轉捩點」標誌年份,2013年則是人口紅利消失的年份。離開鄉鎮的農工總數從2001年的8399萬人,2011年達1.59億人。十年增加89.3%,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15到59歲的人口在2010年後已絕對減少。

日本的路易斯轉捩點在1960到1990年,有三十年時間達到高經濟國家,韓國與台灣則是1970年,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捩點約在2013年,與中國同時到達,其間相隔40年。但相對之下,中國的人口紅利從2004轉捩點到2013消失點,其間充其量只有九年,警示中國挑戰格外緊迫。

路易斯轉折點:(Lewis Turning Point)
這個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W. Arthur Lewis在1950年代提出,是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隨著農村廉價勞動力逐漸減少而出現的工資、消費、物價全面上漲、經濟增長勢頭趨緩的現象。經濟學上講,在轉折點出現之前,不漲工資仍然會有源源不絕的勞動力。而當經濟體越過「路易斯轉捩點」,勞動報酬有可能會加速上升。因為這意味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

**到2013年,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將消失。1990年到2010年中國人口增長從14.4%下降到4.8%。十五期間勞動人口平均是2394.8萬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平均為207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321.8萬人。勞動力短缺之後,經濟潛在增長率將降低。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GDP將保持7.2%,十三五將降至6.1%。

**中等收入陷阱
全球化時代,富裕國家報酬遞增,仍在增加。窮國的收入也快速增長。唯有「中等收入」國家的成長慢速,如下圖
下圖:未富先老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低收入國家(勞動力豐富、成本低廉) 富裕國家(經濟產業技術俱強)



中等收入國家






2012-09-13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影片中的第9分11秒左右提到:我們都是被「成就」所趨使,成功企業最後為何會失敗?因為我們都把力氣投資在顯而立見的成就上,所以,克里斯汀生把企業管理的論述,用在人生規畫上,他提出下列三個問題,希望我們自己解答:


1. 如何使工作生涯快樂,樂在工作?
2. 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快樂,與家人常保幸福?
3. 如何堅守原則,擁有正直的人生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詹姆斯.歐沃斯、凱倫.狄倫
原文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James Allworth、Karen Dillon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8日

頁18/台大商研所特聘教授郭瑞祥:本書的論點如同彼得克拉克在《自我管理》中說:「知識工作者必須有效地做自己的執行長,你可以自己選擇、知道何時該改變路線。要把這些事做好,你必須培養對我己的深刻了解,包括:1你如何學習?2你的做事方法為何?3你如何與他人共事?4你的價值觀為何?5你可以在那些地方做出最大的貢獻?」

比較克利斯汀生與彼得克拉克克,知識工作者都需要檢視自己的五項特質:
心靈Spiriual
興趣Heart
能力Abilities
個性Personality
經歷Eserience

頁45:好的理論不會只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而是適用各種情況。好的理論可以幫我們分類、解釋,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預測未來。

頁65:更好的動機理論
答案就在誘因和動機間那道深淵,這兩種概念如兩大敵對陣營。1976年,簡森與梅克林提出誘因理論(又稱代理理論)。
頁67:「雙因素理論」又稱為動機理論,心理學家赫茲伯格認為,一般人誤以為工作滿意度是巨大的連續體,就像光譜
一樣,其實不然。也就是說,一種是「保健因素」一種是「動機因素」。
頁76;為了發崛真正的快樂,你必須持續不斷地找尋有意義的機會,讓你得以學到新的東西,肩負更多的責任 。

頁217:文化不是管理階層花時間和員工溝通、講述就可以達成的,文化必須建立在員工所做的一連串決定上。

頁219:家庭文化的建立:你必須好好想想你們家想要什麼樣的文化,並朝著這方向努力去做。
頁221:家庭成員不斷地一起工作,能了解這個家的優先順序,知道對這個家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最後大家也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