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2

《發展研究歷久彌新》、與《從南方看另類發展》讀書筆記

一,發展研究能為我們的世代帶來葡萄美酒嗎?

閱讀《發展研究歷久彌新》一文時,正逢2012年台灣社會倒閣紛擾之際,8月失業率4.4%創2012年新高,加計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3.42%,痛苦指數達7.82,失業人數50.2萬人,15到24歲青年人失業率高達13.61%也創新高紀錄(盧沛樺,20120924,聯合新聞網)。不論台灣內部、東亞國家都為全球化之下的經濟困頓而掙扎痛苦,更別提非洲等地的人民為糧荒所苦,世界各國陷入全球化下貧富差距大幅拉大的痛苦。

如《從南方看另類發展》文中所提,1990年代初期,前20%豪奢人家擁有全世界80%財富,最赤貧20%窮人僅只有全球1.4%財富。這個數字到2000年末,全球窮人40%日均所得不到2美元,全球最底層56%人口(約35億)的總收入,竟只跟全球最頂級1%有錢人(6000萬)人差不多(Wade,2004;Ortiz,2011)!

人類在歷經文明、努力、改變之後,究竟我們會如史密斯主張的國家富強人民安康?或是馬克斯說的國家介入則富裕平等,以及韋伯強調的理性主義造就資本主義科層社會?20世紀我們曾天真地以為加入全球組織,全球化將如葡萄美酒般甜美,難道,21世紀竟變成要嚐飲貧富差距的毒汁?站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我們這個世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與噩夢,要如何在重重困境中找出整個世代的公平與正義?

二,理論:發展研究的變革與趨勢

發展研究應該發展什麼?研究什麼?早期原本認為國家發展,重視經濟成長,預設國富了人民自然富足幸福,但,隨之而來的高度不平等讓人民未必受惠。因此「另類發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應運而生,指的是不以經濟成長優先,考量人民參與、福祉、社區及弱勢者的利益(Sen,1999),將國家為主的經濟發展考量轉移到個人、社區、參與、平等。且強調是發展要符合人民需要,與大自然和平相處,是由下而上的發展(Pieterse,1998)。當前嚴峻挑戰是永續發展問題,需以更積極態度面對環境問題,德國社會學家Beck提出「反身性發展」(reflesive development)。

隨著1950、60年代的現代化理論,1970年代依賴理論,1980年代發展研究困境,1990之後的復甦和興盛發展,近年來匯整為「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趨勢。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在殖民後的獨立國家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學習西方各種制度,認為發展中國家低度發展源於社會文化所致。但,西方優越主義忽視了殖民主義的剝削壓榨。因此,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低度發展是西方殖民與帝國主義造成的,持續的資本主義世界分工加速惡化,淪為經濟上的依賴關係,強化第三世界國內的階級壓迫。

再出現的依賴發展理論(dependent development)認為,只要國家機器政策得宜,跨國公投投資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化有正面作用。這個理論套在台灣上,利用本身條件吸引外資,加上國家政策,在沒有脫離資本主義下經濟發展,成為「發展型國家」,其特色是「國家官僚具決策自主性,且是建立在威權政治體制上」。

就在上述的研究發展理論層層流變的同時,在「全球化」壓力之下,世界銀行對研究發展重新界定,加上全球面臨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困境,各國家同樣面臨因為全球化演生的重大課題,這也成為各國共同方困境,因而引領了最新的研究發展研究面向。

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1990)認為全球化是空間和時間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的深化。過去認為是國家內部的問題,現今已取決於全球的尺度。

《發展研究歷久彌新》文中主張,全球化讓東亞經濟體從傳統產業到升級為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部份外移到中國大陸或其他落後地區,產生區域整合,但對有很大原因和全球商品價值鏈的切割,全球生產網路的形成,造成新世界分工(Gereffi and Korzeniewicz1994;Emst and Kim,2002;gereffi et al,2005)。

而且,全球化導致全球尺度的貧富差距擴大,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有富可敵國的富豪,而富裕的國家卻有衣不蔽體的窮人,換言之,南北差異已成過去,以全球為尺度的階級差異正在產生。

近二十年發展計畫是最主流的新自由主義倡議的市場、競爭、與發展掛率,以與自由貿易全球接軌概念。這些觀點假設發展「理當」會點滴下滲(trickle down)所以分配無須憂慮(Rowtow,1960)。但,現實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不一定能減低貧窮,全球財富變成窮與富兩大集團,集團之間差距擴大,弱勢反而是反向回洗(wash-back)而更加矮化發展惡性循環(簡旭伸,2012,頁114)。

三,問題推陳出新,發展研究必須努力找出解決的新模式

誠如德國貝克所主張,第二現代的全球風險社會(global risk society)時代已經需要全新的治理模式(Beck,1992),發展已不能只以單一國家看待,環境、恐怖社義等風險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的國家和公民社會合作,單邊主義無法解決風險問題(Beck,2006)。只是強調國家或資本已無助於當前各「南方國家」的壓力與貧困,現在,必須重新以人與社會角度出發,提出新的在地社會經濟組織,或新的跨界治理框架(Wright,2010)。

2006年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因為創設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讓數百萬人脫離貧窮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讓我們學到了新的解決模式,當時諾貝爾委員會頌詞說:「世上每個人都有潛力和權利過好生活,尤努斯和鄉村銀行證明一貧如洗的人也能自食其力。」這樣的說法似乎為貧窮找到不一樣的改善方法。

此外,「另類跨界行動」也在「全球互動」概念下提擬不同於新自由主義的國際慣例,例如「南南合作」,例如2004年玻利瓦爾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替代計畫(ALBA)建立了減低貧窮、消除文盲、改善基本醫療等為核心的區域貿易框架。例如2007年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國一同建立南方銀行,鼓勵拉丁美洲不一定要向新自由主義的世界銀行貸款(頁117,簡旭伸)。

雖然,許多跨界行動由非政府組織、發展政策官員、工會成員、全球名人等積極倡議與行動修補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缺失。但,從台灣及部份國家的經濟困境可以知道,這一波發展研究在全球化壓力下,在經濟成長無法解決人民生活之下,發展研究必須持續的由下而上,從人民、社區、參與,從跨國界的組織和公民合作來尋找解決模式。

四,化危機為轉機,找出新價值

發展研究的理論研究流程,其實也正是人類面對危機時,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努力歷史,從全球與台灣的困境來看,未來的研究發展有幾個面向可以觀察,但這也是我的疑問所在:

1.跨國界組織的發展:當國家機器與民主或威權制度都無法為人類帶來富裕時,跨國界組織,或像是非政府組織如NGO真能改變困境嗎?打破國家疆界之後,什麼樣的「跨國界」合作能夠主導成為發展研究的潮流呢?當國家機器在全球化環境下被取代掉時,國家的限制是什麼,那麼,國家機制未來的可能性是什麼?

2.在地化組織的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時,強調解決在地問題的在地組織反而能凝聚各地特色,但如何讓「在地化組織」全球化?強大到足以解決各方問題,這是否為研究發展另一項挑戰?

3.回到人本價值發展:早期的以經濟成長為優先、以國家為優先的研究已不足以面對問題,那麼,在不斷追求新經濟、新科技或是國家強大發展的同時,回到人與自然環境最自然的相處,回到最簡單的人本價值時,一切都講究從人與土地及自然共存的角度出發,這是否才能讓發展研究歷久彌新,找出人類長久的生存之道?


參考資料
1.王振寰(2012年6月)〈「發展研究」特刊序:發展研究歷久彌新〉《都市與計畫》第39卷第二期,頁95-112
2.簡旭伸(2012)〈回應「發展研究特刊序」:從南方看另類發展〉《都市與計畫》第39卷第二期,頁113-120

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 WSF)又稱社會運動論壇世界峰會,是反全球化運動與另類全球化運動成員的年度聚會。成員們利用此聚會來聯合世界活動、分享與討論組織戰略及互相交換關於世界與自身議題的運動資訊。
將會議定在一月的原因是因為它的「資本主義敵人」─在瑞士達沃斯(Davos)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也是在一月開會。這不是巧合。會議日期訂定的原因是很難在達沃斯組織一個民眾的抗議活動,而這樣的時間開會可以在新聞媒體上試著掩蓋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導。
世界社會論壇已經鼓舞了許多區域性社會論壇的組織,包括歐洲社會論壇、亞洲社會論壇(Asian Social Forum)、地中海社會論壇(Mediterranean Social Forum)以及許多地方性或全國性的社會論壇,像是義大利社會論壇、利物浦社會論壇(Liverpool Social Forum)與波士頓社會論壇(Boston Social Forum)等等。連第一次召開的美國社會論壇(US Social Forum)也在2007年6月於亞特蘭大舉行。而大多數的社會論壇皆奉行世界社會論壇訂立的《原則憲章》。
2006年,世界社會論壇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舉行,包括委內瑞拉的卡拉卡斯、馬利的巴馬科與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而2007年於在肯亞的奈洛比舉行。
第八屆世界社會論壇並未在同一個地方舉行,而是由全球上千個地方團體在世界各地舉行,舉行的時間在2008年1月26日前後幾天,本屆世界社會論壇也被稱為Global Call for Action.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