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7

華視五點評論最後一集
分類:電視評論

四月十四日星期五,華視五點評論的最後一集

2006-04-21

新選擇新力量
分類:新選擇新力量



是我的人生新選擇,我也堅信必然將產生出更大更新的力量!這是命運中的關鍵時刻,我正在檢驗生命中一路走來的軌跡,藉此要匯整出新力量,我希望藉由踏入政治新領域,努力找出新聞界、政治界、社會上的新力量。

高中畢業時,茫然之中填寫了政大新聞系,長輩問我為什麼?至今還記得徬徨少年時我的答案:「我想要能保護自己,而且能改變這個社會!」距離當記者十七年了,執筆如刀,現在,我深知做為記者即便手握春秋之筆,但我既無法保護自己,更難以捍動社會。與其做為政治亂局之中的政治記者,寫稿子不一定能見報,上電視講還得拜託主持人、媒體主管老闆、現在甚至得看政客臉色,記者能做的事愈來愈少,媒體已成為政治鬥爭的重要場域,政治人物紛紛戴上媒體人的假面具,讓這一行日漸變質。

新聞界以及這個社會已被既得利益、自私政治人物把持,那麼…,與其做個隨波逐流的記者,憑著我的努力與超長的工時、多年培訓的特有觀察力,以及比別人更強的堅持與耐力,我相信,做為十七年來獻身新聞拼命工作的記者,轉行之後,我一定能做得比現有政治人物來得好!我一點我很有自信,過去我一向是優秀記者,未來也一定會比別人更認真。

此刻,也正是台灣發展的關鍵時刻,新聞界在報禁解除、有線電視百家爭鳴、媒體數位化後,正遭逢撲天蓋地而來的大中國主義結合市場新聞學的壓力;國際政治上,台灣面臨中國虎視,美中台日形成蟬螳螂與黃雀的關係;文化上,此刻是新台灣文化全面盤整建立自信的關鍵時刻。國族認同上,台灣人從日本人、中國人、中華民國人到現在萌生更清晰深刻的國族認同。做為當代的政治記者,做為台灣兒女,不可退縮無可迴避,我們必須站出來迎向更多挑戰的時刻。

政壇前輩好意提醒我,手無寸鐵身無分文,沒錢沒樁腳弱質女流跟人家選什麼?別傻了…但我堅信,我所踩的這塊土地,所見到的台灣好山好水,所遇見溫和善良的鄉親們,都與我有著很多相同的夢與願景,是這股對未來的夢與願景支撐著這條路。循著水流處前行,我總在路口遇見給我力量的少女、歐里桑或大哥大姐們,這是我的人生新抉擇,但我與許多的朋友同行,帶著堅毅的決心,我們也給了所有選民新的選擇,下一步,我們必能匯整出一股台灣政壇、台灣社會的新力量!

2006-04-17

建成圓環的問號
分類:建成圓環、歷史古蹟



行經台北建成圓環,大樓頂偌大的兩個問號印在等待出租的廣告看板上,雖然只是販售廣告的商業行為,顯眼的問號,卻也依稀點出建成圓環目前的困境。

圓環,曾經是台北繁榮的象徵,盛極一時,有著「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的封號,1954年小販自行募資在圓環的馬路上鋪柏油、區分個人攤位,改造之後的圓環自此進入極盛時代,重新規劃的圓環提供更好的消費環境,物廉價美的小吃、宵夜,更撫慰許多出外打拼的遊子們孤單的心靈。

時至今日,圓環,卻不像圓環了。

1993年及1999年的兩次火災,似乎預告圓環的沒落。為了重振圓環,台北市長馬英九提出改建圓環的計畫,在2002年元月23日主持開工典禮,然而,缺乏在地關懷的建設計畫,任憑在位者如何英氣風發,也改變不了圓環面臨頹圮的命運。

馬市長重建圓環的計畫之所以失敗,原因很多,有些內情或許不是一般市民所能理解,然而,不切實際的設計,毋須專家評斷,只要路過圓環,便能深刻體會。例如,這一幢兩層樓的建築物,號稱要重振圓環傳統小吃的榮景,卻沒有規劃停車場以供前來消費的民眾使用,如今路過圓環,都會看到車輛以45度角傾斜地停在這一幢建築物的四周,堪稱奇景之一;再者,經營小吃生意,需要足夠的空間讓民眾坐下來享受美食,然而,重建後的圓環卻只剩狹小的空間,經營小吃生意的商家、慕名而來的饕客,只能在這方寸之間勉強行走,讓人雅興全失,任憑傳統小吃再怎麼美味,也倒盡胃口…,看到建成圓環的窘境,不難理解為何有人批評馬英九是傳統市場的殺手。

回顧歷史,台北老圓環曾經遭受多次的摧殘,早期是一片低窪沼澤,日據時代被規劃成「圓公園」,吸引許多民眾前來休憩,有了人氣,小販們自然也跟著湧入,「江山樓」、「蓬萊閣」等紙醉金迷的場所也倚圓環而立,是騷人墨客、生意大亨聚會的地方,然而,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將圓環推入殘破之中,但慘遭戰火肆虐的圓環並未因此而倒下,戰爭過後,圓環靠美食重生,掀起屬於圓環的興盛時代,然而,九O年代的兩場大火後,圓環從此步入蕭條,尤其後來市政府不良的改建計畫,更將圓環打入難以翻身的境地,如今,圓環重生的希望在哪裡?沒有人敢保證。

許多人感慨,歷經戰火肆虐的圓環未曾倒下,但是,今日卻因市政府的政策而一蹶不振,由此可知,一味迷信硬體建設卻沒有用心規劃的政策是殘害傳統價值的元兇。今日的建成圓環,欲思振作卻沒有適當的環境,想要全面拆除再做建設也沒有空間,如此進退維谷,只能心痛地看著盛世消逝,卻沒有扭轉頹勢的力量,只是,失望的圓環人沒有絕望的本錢,廣告看板的問號,似乎指引出一條解決之道,圓環的重生欠缺決心,沉默的圓環需要大家站出來捍衛,如何將圓環目前的問號改成驚嘆號,需要我們做出新的選擇,如此才能激發出新的力量!(文/育芯)

2006-04-15

沒落的孔廟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1/12 13:30 台北孔廟大成殿

乍看孔廟的大成殿會覺得跟一般道教的廟大同小異,但是仔細觀察,這裡還是明顯地不同,主要是屋脊上有通天筒跟梟鳥。

就格局來看,孔廟跟道教的廟一樣是回字型的建築,但孔廟的裝飾樸實,既無神祇也無多餘的題聯字畫,顯示莊嚴的氣氛,不由得就安靜的欣賞這一切,屋脊上的通天筒聽說是朱熹修建孔廟的時,為表達對孔子道德的崇敬,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上通天意。而旁邊有很多梟鳥則表示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即使是會吃母鳥的壞鳥也受到孔子的教化,靜靜地停在屋脊上聽訓。

台北孔廟建於日治中期(1925)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非常具有特色,也是晚近台灣所建規模最大的閩南式木造建築,如今被列為三級古蹟。

一進來看到有一個老人坐在花園打吨,口水都流了下來,也有人在櫺星門內練習氣功,但是進入大成殿內卻空空無人,零星來的觀光客多是中年人夫婦進來走走,很少像我這樣帶著小孩跑進來,由於沒人,小水瓶開始把背包裡面的玩具都拿出來,然後排在地上開始對戰,我一直咐囑他要輕聲,配上這裡莊嚴的氣氛,我只好快速帶他離開。

一群日本人在這裡聽完解說後,休息了十分鐘,匆匆地離開,除了鳥聲,松山機場飛機降落的聲音隆隆作響,我在想這裡除了每年的教師節慶典之外,應該還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賣紀念品的精品店阿婆應該可以賺的更多才是!(文/水瓶子)

2006-04-14

大龍峒的保安宮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1/12 12:30 保安宮門

星期六中午到保安宮人潮並不多,可以讓我靜靜地看這裡的木雕彩繪,最近看廟宇建築太多,開始覺得所有的設計樣式都是固定的,但保安宮這裡的彩繪特別顯眼。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清乾隆七年(1742),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宋朝太平興國4年(979)三月十五日,相傳博覽群籍,長於醫道。目前這裡除了保生大帝,還有供奉神農大帝、孔夫子(隔壁就是孔廟的原因?)、關公、玄天上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1981年後進大樓落成,四樓設凌霄寶殿,後來三樓又增設大雄寶殿。目前保安宮列為二級古蹟。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萬華)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居地。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有不同的感覺。

後進的大樓有圖書館,也經常辦理社區活動,旁邊的算命還要抽號碼牌掛號才能進入,服務處上斗大的LED號碼,可見有一定的盛況。有個歐巴桑因求籤放的位置太高,我幫她拿了張第七首的詩籤,看她的表情充滿了愉快。(文/水瓶子)

保安宮網址:http://www.paoan.org.tw

2006-04-13

寧夏夜市
分類:在地美食


2006/4/1 18:30

那天下午出門探訪大同區的古蹟,位於雙蓮國小旁的大同警察局,還有到了迪化街繞了一圈,走路走的很累,最後經過寧夏路的夜市,實在是很想一攤一攤的吃過這裡的美食。

昔日繁華的大稻埕商圈,印象中小時候在此路過,就有很多吃的攤子、店面等傳統台灣小吃,可能因為衛生環境的關係,有陣子讓人裹足不前,但是至今的街道以及很多商家都重新裝修過,攤子看起來整齊清潔,這裡的夜市攤位以賣海鮮類為主力,附近的店面有很多家是老店,很有特色,我對靜修女中旁的傳統豆花情有獨鍾。

這個地方的周邊道路以往都非常的擁塞,目前看來已經大有改善,人行步道也有漂亮的路燈,加上走過一個街道就有捷運站,帶動觀光的氣氛後,有不少強調城市商旅的旅館經營方式,也讓這個區域有更多的商機。

大稻埕真得是值得花時間慢慢探訪,會看的出這裡不同的面向。(文/水瓶子)

2006-04-12

大稻埕商港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0/16 12:30

走過交通繁忙的環河路,跨過水門後可以看到一台碩大的古帆船在河邊展示,有小朋友在此愉快來回的奔跑。這裡有觀光遊船往返淡水關渡與大稻埕,一日來回二或三次,但退潮時就不營運。

河堤隔了一條街道,但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裡很多大樹蔭,一堆堆老人在此泡茶聊天下棋啃瓜子吃零嘴,兩三座土地公廟,還有卡拉OK歡唱,歐巴桑幫忙收拾這些泡茶用具,旁邊有租用腳踏車店可以騎這藍色大道到達淡水河口,籃球場上有個少女在練習投球,或許真的是大中午,人不多。

從清代到日治,淡水河開港、鐵路開通,大稻埕由原先的一片漠漠田園,躍升為全台最富裕的貿易商圈,這裡以茶葉的買賣為最大宗,也是現代化思潮的發源地。無論在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拿著相機到處拍,就好像被當成外人一樣,哪天應該也坐下來泡泡茶。(文/水瓶子)

2006-04-11

香火不斷的法主宮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0/16 13:15 法主宮(南京西路344巷)

法主宮和霞海城隍廟、慈聖宮並列為大稻埕三座最重要的寺廟,這裡供奉罕見的神明--法主公。

法主公是福建永春、安溪一帶的鄉土神明,相傳是宋朝時張姓兄弟,為地方制服蛇妖,死後鄉民感念而尊稱法主公,身上有蛇盤繞,就是這個典故。清光緒19年(1893),由安溪茶商把法主公請來,後由這裡的茶商獻地捐款興建廟宇。相傳可祈求生意興隆、疾病痊癒。

日據時期因市區改正,廟就被拆掉了,後來因為南京西路拓寬又被縮小了三分之一,所以變成這樣的獨特模樣,一樓幾乎是通道,信徒要坐電梯上樓拜拜。

南京西路對街有個二二八事件引爆點的紀念碑,就是因為軍警查緝私煙,行為不當,引發當地攤販不滿,所以全台發生二二八事件。

在這裡看到一車車的老人來此旅遊敬拜,不知道是不是茶農?在樓下買香火坐電梯上樓。(文/水瓶子)

2006-04-10

慈聖宮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0/16 14:00 慈聖宮(保安街49巷)

慈聖宮媽祖廟,與霞海城隍廟、法主宮為大稻埕三大廟宇,就佔地面積來看,這裡是最大的。

供奉媽祖的慈聖宮,清咸豐年間,由林佑藻發起募捐興建,神像是嘉慶年間由大陸請過來艋舺,跟霞海城隍廟一樣經過械鬥事件後,慈聖宮的媽祖像才移到現址。同治5年(1866)開始重建,是大稻埕商港期間郊商聚集中心的明燈。

我在這裡隨意看看,不是吃飯時間的下午兩點半,廟前廣場的攤子坐滿了人,不是台灣小吃就是海鮮熱炒,看起來像我這種來觀光又不像觀光客的人不多,大部分應該都是在地人,喝酒聊天,吃吃喝喝。

我坐了下來點盤喜歡吃的蚵仔煎,老闆問我要不要點炒飯或是熱湯,老闆娘及老闆媽媽也問了我兩次。在廣場小吃攤前吃東西,看到一兩個香港人坐下來不太會點東西,我有身為台灣人的幸福感。(文/水瓶子)

2006-04-09

她比誰都認真可靠(文/廖輝英)
分類:新選擇新力量

(文/廖輝英)

去歲一整年,我有很多機會和余宴在電視節目中同台、同機南北往返,在更近的距離之內,透過交談與交鋒,非常精細的觀察這位年輕漂亮的女性的言行。

小說家的特長之一無疑就是觀察力。

 在那許多而平常的相處時日中,余宴的一般優點,例如美麗、靈巧等等,並非讓我特別在意;但她勤奮讀書、認真做節目的精神,已至拼命的地步;此外,她善體人意、與人為善,有所託負絕不辜負的可靠本質,確是目前台灣所有民意代表中最欠缺的要素。

2006-04-08

霞海城隍廟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0/16 12:00 霞海城隍廟的屋頂

小學一年級,在父親任教的小學唸一年級,有時週末會來這附近吃飯,雖然印象已經模糊,但是對迪化街總有份逝去的情懷。

星期日大中午開車到歸綏街17號公園的地下停車場,開始我半日的大稻埕之旅,四處繞繞找停車位置時,我誤闖迪化街的人行步道,原先以為可能開出不來了,沒想到人行步道兩旁停滿了車,還未過午,蠻順利的在四處古風的迪化街中藥店開車徐行,或許時節不對,若是過農曆年前,這裡可是擠滿了買藥材年節零嘴的人們。

霞海城隍廟最早可以推到1821年,同安人渡海來台,在艋舺八甲庄安置。1853年在艋舺發生械鬥,打敗的人帶著這個城隍爺遷移到北邊的大稻埕。這裡所奉祀的神像有六百多尊,成為台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來這邊拜拜的人多求月下老人牽紅線,與慈聖宮、法主公廟合稱大稻埕的三大廟宇。

我在此坐了良久,聽人用麥克風跟大家介紹這間廟的歷史,妙語如珠。也看到很多香港人喝著紅棗茶,可能代表早日牽成紅線或是早生貴子?這間小小的廟香火鼎盛。

每月第一、三週日上午八至十二時全程步行,報名專線:+886-2-25586146 陳文文。(文/水瓶子)

2006-04-07

媒體理論中的超真實台灣
分類:鏡中媒介

從街頭打招呼的閱聽人中,我可以很清楚分辨出此人是看那個節目來認識我,台灣心聲、新聞挖挖哇、或新聞駭客?一張張陌生臉龐中,從打招呼方式、叫名字的表情,也可以清楚發現這名閱聽人是處在社會那個位置?什麼階層?從這些親身接觸的面容中,可以推測他們看待電視節目的眼光與期待,甚至,不同政論節目閱聽人,更呈現出不同的社會階層。

作為政論節目參與者,常有機會從素味平生的閱聽人推敲這名觀眾所屬的團體、階層…有趣的是,我曾經分別長期參與過兩個藍綠極端的政論節目,而且這兩類節目閱聽人幾乎完全不重疊。很明顯的,工農階層、很熱情地遙遠叫起節目中的外號,他們以特有的工農階層的語言與動作表達他們的熱情。另有一類常叫我「余小姐」,公務人員較多,經濟生活顯得較優裕,通常只要對方講個一兩句話,常就可以猜出這名首度謀面的閱聽人慣看那一類政論節目,答案多數八九不離十,這算是被路人搭訕時痛苦裡的小樂趣。(後來我發現心理學者艾克曼也有這類推測首度謀面者的經驗與實驗,這屬於大腦中「薄片擷取」的潛意識能力,可參考《決斷2秒間》一書)。

政論節目閱聽人多為主動閱聽人,他們常展現出不同於一般觀眾的強烈政治態度,但裡面除了我曾研究過的「族群」議題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階級」問題。台灣的階級問題與族群問題一樣,長期被刻意忽略,而且意見領袖們常故意強調台灣沒族群問題及階級問題,但是,從政論節目閱聽人的樣貌中,卻可一眼窺之其階級位置,或許這正是「認同」研究有趣的地方。

馬克斯學派視大眾媒體為意識形態(idology)形塑的工具。這兒,意識形態被視為是一組參考架構或社會經驗,民眾用以「認識」外在世界,「調整」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陳雪雲,1990:27-28;張錦華,1994:65)。意識形態形構於歷史社會條件,受限於語言範疇、分類和架構,因此,主體是被「召喚」(hails)。而政論節目召喚出閱聽人的階級認同、族群認同,Hall(1980:131)又說:「現實存在於語言之外,但是須透過語言才能再現,我們能知道的,能說的都是經過論述生產。…」因此,傳播媒體所傳送的訊息不是透明的,而是真實社會條件下,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相同的,閱聽人在解讀訊息時,也不一定將文本意義照單全收,觀眾心和創作情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的關係。因此,從不同政論節目的閱聽人眼中,他們看到了各自不一樣的我。閱聽人所想像的我,在「台灣心聲」、「新聞挖挖哇」、「新聞駭客」中完全不一樣的我。

以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simulation)來談當代台灣的新聞與政論,實在太契合了,政論節目取代各政黨文宣部門,政論參與者現在主導政黨選戰會議,已是文宣的主導者及發動者,過去是黨職幹部的手介入政論,現在是政論參與者介入選務。閱聽人透過觀看自己的政論節目,去縫補他們的國族認同、社會認同、政黨認同,政論節目參與者透過階級語言召喚出屬於己身階級的認同。

但政論節目所陳述的是台灣現況嗎?或者根本與真實差距極遠呢?節目與新聞所呈現的會不會根本只是擬像呢?雖然可能純屬虛假,但其實也不重要了,因為閱聽人在多重召喚之中早已入迷。符號掩蓋了社會現實的缺席,甚至於符號與社會現實無關,政論節目無起源的真實,帶領台灣進入了比真實還真實的「超真實」(hyper-real),而此時,新聞與政論所陳述的是否真實已不重要,因為他們都已取代真實,存進了我們的媒體、我們的共同記憶之中。(文/余晏)

2006-04-06

屈臣氏大藥房
分類:歷史古蹟


2005/10/16 14:45 屈臣氏大藥房

迪化街是台灣最完整的歷史街道,有南北貨、中藥材店及布品批發,1970年代大稻埕的街道紛紛拓寬,只有迪化街這裡維持舊景觀。

迪化街34號在日據日治時代是進口西藥的大批發商,取得香港屈臣氏的代理權,所以牌坊上有印上屈臣氏的字眼,數年前大火燒毀,目前只剩下一面三層樓高的女兒牆。雖然整棟建築後面一片荒草雜生,但是看到這牆上的飛龍麒麟的浮雕,上下都有巨大的店號,足以見得當時的規模。

在這個十字路口,是迪化街南北街的交會,也是小吃街的入口,幾年前政府規劃的人行步道廣場在此,還有旅客中心,距離霞海城隍滅也只有三十公尺,老實講應該是很多觀光客聚集的地方,可是星期日人潮並不多,很多機車汽車與行人走在一起,來此的觀光客以香港人居多。

我坐下來叫了一盤深坑臭豆腐,與兩位老人家同桌,一直很奇怪大稻埕這裡的老人真多啊!(文/水瓶子)

2006-04-04

五十年的第一壽司屋
分類:在地美食



圓環已老,那麼,大龍峒還有什麼?

走過繁華熱鬧新光三越及衣蝶百貨的南京西路,隨之而來,就好像走入時光隧道般,漫步在民國三、四十年的街道上。放眼望去,每個建築都有它的歷史,吃也不例外,這裡多的是四十年以上的老店,不熟悉這裡的人,可不容易找到!

說到南京西路便宜又好吃的日本料理,或許大家馬上聯想到的是「小巷亭」,但這回我們去的是五十年歷史的老店「第一壽司屋」。

講到菜色,是屬於一家傳統式的日本料理店,有天婦羅、關東煮、生魚片、蓋飯及壽司等等,料理一上桌,第一個想法就是『大』,強力推薦的就是生魚片,第一壽司屋的生魚片是外面店家的一倍大,入口的那一剎那,的確感覺很滿足。

店裡的裝潢很平實,看來就知道很有歷史感,服務人員還蠻親切的。料理實在是第一壽司屋的特色,這是第三代傳人經營第一壽司屋,很多死忠的客人都覺得是一家五十年如一日的店家,值得推薦給大家攜家帶眷來光顧!(文/家平)



延伸閱讀:在地美食尚好呷系列
**隱藏版的巷弄美食:合江街八九號海產
**忘不了的青春滋味,湯汁齒頰流香的萬福號潤餅捲
**六十年的《中美珍》肉品鋪,燒的煮的醃的都不是蓋的
**瑞穗金鶴茶坊,自己種的咖啡豆喔
**全世界最好吃的香腸!高雄新大港保安宮排隊去
**慈聖宮前一攤又一攤好滋味,維大利配米酒配贊啦!
**陃巷裡的長長隊伍!賣麵炎仔的紅燒肉與切仔麵
**原汁原味滷出古早味…雙連街魯肉飯
**圓環邊的巷子:小巷亭日本料理
**濱江市場裡的新鮮味:東芳大哥的生魚片捲
**古早味的濃純香,阿不拉大哥的豆花
**台北橋頭美珠姐家常菜,有媽媽的味道
**寧夏夜市裡,響噹噹的圓環麻油雞
**永樂市場旁,品古味養生百草茶
**透心涼的杏仁冰,永樂市場正港味
**六年級生白手起家,寫出將太壽司的故事
**美國大兵走過的故事,雙城街日夜市兩種風情
**老闆娘好手藝,宜蘭芸堂的人文與氣質
**延平北路的海鮮美味,你一定要來一盤海鮮美味旗魚米粉
**南投在地的梅子,醃出媽媽味道的《取冰露》梅酒
**文昌宮旁巷仔內的擔仔麵,老闆的手從來沒停過
延伸閱讀
**文資審議前夕,請大家集氣救救台北鐵道機廠
**遙想百餘年前的台灣:余晏會勘發現1893年的鐵道故事在台北
**余晏的文化主張:藝術自主文化自治,別再拆古蹟蓋豪宅了
**會勘台北鐵道機廠,留下台灣工業史的重要遺址吧
**古蹟竟被拆掉疊成「千層派」,唉!我曾撫觸的這1909年台鐵鐵道古蹟
**台鐵停車場搶錢,比隔鄰停車場貴了五倍
**台北車站下方像迷宮,台鐵就不能設計通暢一點嗎
**古蹟搬動時為什麼要「轉向」,林安泰古厝怎麼移了重要的方位?








延伸閱讀


**看木村拓栽的change,以強大的熱情來改變
**遇到超級帥且挺台灣的吉田康一郎議員
**恭喜吉田康一郎連任成功
**日本人廣瀨勝所寫的《台灣別記》
**余晏參加亞太論壇發言,聲援西藏英中文
**在東京路邊的一點觀察:細節
**余晏東京演講與格桑央吉相見觀,達賴發表聲明
**中國威脅下的雙T命運,余晏東京致詞
**東京論壇閉幕記者會,台、澳、日共同聲明要中國回應人權
**中、台情治機關聯手,打擊台灣、新疆、圖博
**英、日、藏、華文共一堂,用什麼語言來做會議結論?
**台灣的情治體系專門監控圖博人,他們是中國的打手嗎?
**從柏林圍牆的故事看台灣人的勇氣
**拿到達賴喇嘛的金剛繩與甘露丸
**烏魯木齊又流血了,國際領袖沒人敢出來說話嗎?
**世間未許權存在,聽反抗統治者的賴和的詩
**放錯位置、遺忘歷史的明石元二郎大小鳥居
**遙想34歲的八田與一
**1946年的台灣
影視筆記延伸閱讀
**日劇《家政婦山田》的小破綻
**余晏現場會勘:讓人與機器人和平相處吧
**感性與理性的探討:直覺能訓練嗎
**我為什麼是史巴克迷
**在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迷文化
**從REAL的文化模式看媒介
**媒介建構他者與我類的文化意涵
**擬像的新聞建構出超真實的台灣
**《鷹眼》《瓦力》《機械公敵》《魔鬼終結者》的天網
**穿起綠制服的熱血青春
**舊文章:不是我的我
**偶像劇《終極一家》片尾的一幕
**電影裡的戰士頭盔
**原來阿凡達是這樣拍出來的
**北市花16億元建構《鷹眼》《瓦力》《機械公敵》《魔鬼終結者》的城市
**《赤色謊言》看國家暴力
**高雄《痞子英雄》與台郝龍斌廣告片的比較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看木村拓栽的change,以強大的熱情來改變

2006-04-03

再造大稻埕幸福繁榮
分類:歷史古蹟



「獨夜無伴守燈下,冷風對面吹……」,這首由台灣歌謠創作大師李臨秋先生填詞的「望春風」,早已傳唱台灣南北,人人都說,這首歌描寫的是少女懷春的心情,然而仔細咀嚼之後,「望春風」除了傳唱愛情,似乎也勾勒出早期台灣人天真浪漫的情懷。

經過文史專家的指點,發現「望春風」是李臨秋先生在大稻埕創作的,不禁想像,歌詞中與少女相伴的那盞燈,是曾經在舊時的大稻埕出現過的燈嗎?如果是,不能言語的它,是否也靜靜觀察當年大稻埕的經濟繁榮與人文薈萃?

除了是李臨秋先生這樣的文人聚集地,當年的大稻埕也是洋人商務據點、有名的布袋戲街、茶葉交易重鎮…,還有,令人心碎的「二二八事件」發生地。許多關於台灣的回憶,幾乎都是從大稻埕出發,只是歲月流轉,當年的興盛到如今看來,卻是有些欲振乏力的無奈。

再度遊覽大稻埕,許多古老的建築物依舊,濃郁的台灣味依舊,對滿街都是高樓建築的台北市而言,更顯難能可貴。大稻埕對台灣歷史而言,是重要的地標,對於住在台灣的子孫而言,是回憶裡重要的圖騰,如果任由她遭時間磨蝕,除了覺得心痛,隱隱然,也覺得愧對下一代。(文/育芯)

2006-04-02

人生新抉擇
分類:新選擇新力量



打出口號是「政治新選擇」,這也是我人生新抉擇的關鍵時刻。

高中畢業時,茫然之中填寫了政大新聞系,長輩問我為什麼?至今還記得徬徨少年時我的答案:「我想要能保護自己,而且能改變這個社會!」現在,做為政治亂局之中的政治記者,我也做了人生的一項新選擇。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