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3

從和平紀念碑談沖繩與台灣的認同






東海的海風在陽光中吹來,站在眼前的是沖繩縣議員瑞慶覧功(見縣議會網頁http://www2.pref.okinawa.jp/oki/meibo.nsf/doc/7FB3D3803F0B744A492575BC001E67D0?OpenDocument)熱情歡迎民進黨議員參訪,他站在議會殿堂認真的握緊拳頭向我們強調:「此刻美軍在沖繩長期軍事動作讓美麗的家鄉不再是過去風貌,要全力推動琉球獨立運動,雖然這條路非常漫長…。」這位改革派的中頭郡議員態度這麼堅定,我回應表示,在台灣自認為「台灣人」民調已逾七成,但仍難以獲國際認同為正常國家,相較之下,你們的民調中 41.6%自認沖繩人、25.5%自認日本人、29.7%認為是沖繩人亦是日本人。20.6%的人認為沖繩應該獨立,64.7%反對獨立(200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琉球独立运动),台灣已走過很艱辛的民主運動,但,國家認同及正常化這條艱辛的道路必須有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加上人民堅定的自我認同!

從沖繩飛回台灣的航程不到一小時,飛快一點甚至比到高雄還方便,但太平洋帶給我們的島相同命運,同樣被日本、美國、中國列強干預,同樣在二十世紀的二次大戰中遭逢苦難,琉球死亡二十萬人(見下圖的琉球二戰紀念碑,其中還有台灣人死亡名單),同樣在全球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中幾番浮沈,同樣遭逢族群認同的自悲、矮化、覺醒。

台灣相對於琉球我們物產與土地豐饒,在認同的發展及研究早已歷時多年!根據TVBS民調中心於2012年3月的民調顯示,二選一時有74%自認為台灣人,只有13%自認為中國人(2012,一國兩區與統獨認同民調),此外,政大選研中心的台灣人認同指數從1992年的負7.9%增加到2000年的24.4%,2007年成長為38.3%, 2012年的50.7%。

檢視這趟觀察沖繩民主獨立與被迫害的經歷,正好可以參考學者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pp.17-80,很多的自我認同都是源起於被壓迫而被迫區分出他者與自我!如文中第42頁所說:國民黨經過數十年均未能剷除台灣文化元素後,逐漸採行「文化地方主義」(cultural localism),但仍將台灣意識(Taiwaneseness)界定為全中國文化的其中一個地方文化。國民黨沒預期到的是,提倡中國身分認同、否定台灣人自有文化的認同,結果反而凸顯國民黨與台灣人之間的文化歧見,並促使台灣人堅持發展自己的身分和文化意識。這種現將使得「文化政策繼續是個政治議題,例如在教育、媒體和公眾生活中爭取台灣方言、歷史和文化佔有更大角色一樣。」(頁42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Ernest Gellner認為,不是民族主義施加群體身分認同感,而是客觀、不可迴避的同質性,最終以民族主義的形式呈現。如此看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興起的原因,什麼「客觀、不可迴避的迫切性」讓台灣人認同他們是不同於中國人的群體?Gellner提醒,不是同一群人(如居住同一塊地、或者講同樣語言的人)單以其獨特性而成為一民族,還需要「他們認同彼此為同胞...讓他們成為一個民族」。若Gellner的說法正確,那麼一個民族精神的基本就是「我們」是一個群體這種集體意識。那麼,找出台灣民族認同根源,就是找出為何台灣人認為他們是一個不同於其他中國人的群體。形塑台灣人自己的共同身分認同的因素,包括:1.與中國其他地區分離,並且之後共同經歷了外力強加控制這個島嶼居民的集體記憶。2.國民黨來台初期與台灣人之間的誤解和衝突,這段抹滅不掉的記憶導致雙方的摩擦。3.對於台灣獨特文化和共識不同於漢文化與中國共識不同的意識。4.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本質,被視為照顧外省人甚於台灣人的利益,以及企圖再社會化台灣人為中國人卻無意間強化雙方觀點的歧異,這些都導致挫折感(頁42、43)。


另一個影響台灣民眾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有不同歧見而挑起緊張關係的因素,是國民黨對台灣民眾的社會化。國民黨1945年抵達台灣時,認為大多數居民受日本影響太深,也因為出於對居民忠誠度的懷疑,便制定對台灣民眾再漢化(re-sinicize)政策,提倡正統、中國(Chinese)上層社會文化,並將其視為全國性文化-即所有中國人的文化。從教科書到公眾、官員表述和作為,都充斥了宣揚中國地大物博、高度發展的文化,以及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成就,也將中文漢語定為「國語」。而台灣,以及所有與台灣有關的獨特性都被大幅忽略(頁40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所以,走在大同區的太平國小,你會看到正門貼了比校名還大的「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當部份家長有意見希望改為較中性字眼時,另一派家長卻站出來說:在意這個做什麼,多捐些錢較實在吧!兩派家長正呈現出台灣的認同的爭議。


Wachman,Alan M在1994年的文章中指出,國民黨打壓(constrain)台灣人有意義地參與政治的空間,並令他們感覺他們自己的語言、區域和文化形式表現,價值不如政府支持的高等中國文化。外省人(mainlander)易於否定那些提倡台灣文化獨特性人士的誠意,認為他們是被誤導;反對政府的台灣人也將外省菁英提倡中國文化斥為精心計算之舉,意在扼殺台灣人和阻礙可能挑戰國民黨至上霸權的人,他們質疑外省人的誠意,認為強調中國人的團結,是謀取政治利益的藉口(頁60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Wachman,Alan M在文中數度強調,他認為「詆毀外省人的中國觀點只是謀取私利的工具,就像詆毀台灣人的民族身分認同只是本省菁英為了個人利益而炮製出來的一樣,都是對動機、誠意的不信任和輕蔑。」國民黨偏好中國菁英文化,意在提倡其所認為的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但結果卻是將「高文化」(high culture,或「菁英文化」、「高雅文化」)強加在一個「之前生活中充滿低文化」的社會,國民黨領袖不認為他們把一套外國文化套用在台灣,但他們卻向台灣人表明,從統治者眼中的標準來看,台灣人與他們有多大的差異。國民黨不經意地加強人民對於自己身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認同。台灣人承認他們自己文化根源於中國,但也覺得,除了與外省菁英彰顯的民族文化有共同之處,他們與更多更引人注目、更有親近感的文化脈動息息相關,這些是台灣人共有、而使台灣人與外省人有所區別的特質(頁61 Wachman,Alan M,1994 ,competit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n Murray Rubinsein(ed) ,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Present Armonk: M. E. Sharte)。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台灣總人口2036萬6325人,其中87.11%是本省人,12.74%外省 人。曾有研究機構調查發現,如果你問「你是那裡人」,76.1%說是「台灣人」,12.4%說「客家人」,10.1%說大陸來的,1%認為自己是原住民(頁23)。

中國民族主義者大多不會接受「台灣人」存在的觀念,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會光復大陸,他們認為切割的台灣文化和獨立國家的概念為異端,所以他們會擔心政治家會運用人民對台灣身份認同的想法。但相信台灣本身就是國家的人,勇於挑戰「中華文化、民族、國家一統」的信仰,他們認為自己在文化、民族分類上屬中國人,但與政治分類無關(頁25)。

Wachman,Alan M在十八年前對台灣的觀察,至今已有些許改變,但也如同文中所述,這樣的破壞干擾,去殖民化和征服都深刻地在我們心中留下傷痕,不論是我這樣的台灣人與平埔族及部份荷蘭血統的後裔,或者是外省第二代的竹籬芭世代,21世紀都面臨了全球化壓力下全面在地化的第二波新認同,我們的世代的認同源起於如同Wachman,Alan M,但目前是兩派力量實質拉扯,中國政權挾帶大量資金買媒體、影響國考、進入教育系統,此刻台灣的拉扯已不再只是本省外省,而是台灣認同、中國認同的拉距,而其中,影響認同發展的觀察點是「過去的中華民國認同」是將轉為「台灣認同」或「中國認同」?

Wachman,Alan M認為台灣人文化認同是為了回應本省菁英力圖讓台灣居民牢牢依附著中國祖國、其文化和人民而被「創造出來」(invented)的。國民黨藉由在學校、公共場所、透過媒體進行的密集社會化,一如一九四九年前在中國大陸所進行的,強化或者建立民族意識(nationality)。但其執行過程常是「強迫性」,包括打壓語言和次級團體文化。國民黨將台灣人視為一個需要被同化的群體看待,反而無意間滋養了台灣人的區別感(sense of distinctiveness),而這種區別感也成為台灣獨立運動的種子。兩個互有關係的因素,影響了台灣民族認同感的興起:日本1945年戰敗結束對台灣五十年殖民,以及隨後的國民黨遷臺帶來了一段具高度破壞性(disruptive)的過渡期。這階段特色包括:打亂了台灣居民之前所擁有的安全感,島上原有居民與統治者之間存有強烈的認同矛盾,統治者被視為外來者。這種破壞性(或干擾,disruption)可能因經濟力量而出現,如工業化,也可能因政治力量,如去殖民化和征服。台灣的情況是因政治上的去殖民化,以及類比於征服而產生(頁60)。


那麼,回應十八年前專程來台灣觀察的Wachman,Alan ,我們的台灣認同運動已進入到更新的價值及民主制度的堅持,如同文中第22頁所述,台灣住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對文化和政治的認同,許多人因此發現過去他們所認知的事實並不單純,甚至根本不是真的,台灣本身是否一個國家,或者如同台北政權和北京政權共同宣稱的「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頁22)。從歷年來的民調來看,「認同」已不只是台灣人考慮思考重點,認同區分出的他者與自我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選舉中試鍊著我們,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努力向前衝去,這一代台灣人要問的是:我們要堅持的是什麼樣的制度與生活價值!

延伸閱讀
**台北燈節讓年輕人進入老節慶,既復古又創新的台北城市意向
**余晏燈節有感:凝聚我們這一代共同的城市文化想像
**以觀光做為台北城市發展及國家的戰略

延伸閱讀
**瞎米!二二八歷史被重新改寫!蔣介石派兵來台「恢復秩序」!
**2008年的228這一天,余晏團隊的東海岸逆風行腳
**2009年的228這一天,談《為什麼不殺光》?
**2010年的228這一天,郝龍斌竟談「雙殺」
**2011年228這一天,員警為陳雲林竟對人民「彈性」管制
**2012年的228這一天,追思二二八音樂會上派出整排制服員警
**族群歧視!長得很「本土」,所以警察來盤查你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照著這本書過日子吧《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