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2

讀書筆記: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氣候變遷政治學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作者:安東尼.紀登斯
原文作者:Lord Anthony Giddens
譯者:黃煜文、高忠義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6日

關鍵不是「為何?」而是「如何」!

「比一支大軍還要勢不可擋的,是時代召喚出來的觀念(頁125)!」這是本周讀物所舉的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名言,也是309我參加了廢核遊行,看到滿是文創、流行、時尚、學生時的想法。從核四公投促進會發動苦行多年後因為福島核災等時事,時代召喚出不一樣的觀念及想法,而讓人潮接連出來關心我們的用電、核電政策,而讓運動有了全新的概念。

如同安東尼.紀登斯在《氣候變化的政治》(The public of Climate Change)所強調的: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長期政策,如何把這些政策置於政治關切的最前端?我們可以做什麼?(頁124,前台議程),當社會關心核電議題時,當全台灣人民開始願意討論一項公共政策時,我們如何可以進一步召喚出進步觀念,更進一步落實為法令及公共政策,一起來改變我們的社會及未來?

在新聞學裡的風險新聞學正是為了這類的未來的、未知的議題而設定的,過去的傳媒訓練總強調要提醒閱聽人「風險」,所以面對核電廠、高壓電塔、變電廠,媒體訓練要我們懷疑、謹慎、小心!如同社會學大師紀登斯強調的「公眾的風險感知」,紀登斯以他自己的名字 提出了「紀登斯悖論」,他說:對許多公民來說氣候變遷是一個「想後」的議題,而不是一個「思前」的議題,大多數公眾認可全球暖化是嚴重危機,但只有少數人願意因此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在菁英中氣候變化屈尊成一種「姿態政治」,聽起來宏偉壯觀但內容空洞(頁3上方)。

書中認為,氣候問題不是來自於氣候本身使然,而是人類活動造成,90%更由於人類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化石燃料的是罪魁禍首。但懷疑主義者、樂觀主義者和激進主義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是靠由下而上的市民社會或者環保主義運動不可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須要更多政治行動。(余晏註:核四問題更是如此!)

在公民與環保主義者之外,紀登斯強調政府、政策、國家的角色。他認為,國家是由不同層面構成,包括地區的、城市的、和地方的政府,在全球化時代它活動於政治學家叫做多層治理的語境之內,觸角往上伸及國際舞台向下伸及地區、城市和地方。…國家必須和許多其他機構與實體一道行動,就像它們如要有影響力就必須和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一道行動(頁6)。

《氣候變化的政治》主張從政治的角度解決氣候變化,他在書中提出了「保證型國家」、「政治融合」、「經濟融合」,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預先籌劃,利用氣候變化問題的正面因素,使氣候變化問題超越黨派競爭而始終處於政治議程的核心等。紀登斯更大膽的呼籲美中就此合作努力,他在本書的250頁呼籲:美國和中國有必要走到一起,因為只要涉及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問題,他們就把世界的未來握在手中,它們可以是對手,可以加劇局勢的緊張,如果資源之戰主導了世界政治,而氣候變化同時開始加速 …,事實上,兩國對能源初步的「諒解備忘錄」已於2004年簽署(頁250)。

話雖如此,不過,國際社會雖為氣候變化問題做了一系列努力,在里約地球峰會《京都議定書》、召開約翰內斯堡地球峰會等,其中《京都議定書》,就2008年至2012年的全球減排目標確定了明確的比例,但,國際強權說的比做的多,上述的議定書實效真是有限。

紀登斯強調,氣候變化這個問題迫切需要全世界每個都參加的多邊合作,具體到內部的政策,如何做比做什麼更重要!而這些給我們帶來危險的能量,其爆發反過來讓我們有能力迎接這些危險!我們眼前可能面對的是一個新的黑暗時代,也可能是一個新的啟蒙時代,或許,更是兩者的混合體(頁255到257)。

他提到了「保障型國家」(ensuring state)的概念,只要氣候變化受到關切,國家必須像一種催化劑、一名協調員那樣行動起來,他必須鼓勵和支持各式各樣的社會團體推動政策往前走,而且還必須保障實現確切的結果,減少碳排放,而且這結果不只自己國民可信賴,他國領導人同樣可信賴(頁79與80)。

紀登斯強調的「政治融合」與「經濟融合」(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政治融合是指以一種階級的方式和其他價值觀、政治目標重疊在一起。氣候變化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變得具創新性與充滿活力,是否可獲得廣泛的公眾支持,關鍵決定是政治融合(頁9)。經濟融合關注的是為對抗全球暖化推動的經濟和技術創新(頁10與頁79)。

如果把紀登斯的呼籲放到台灣的核電政策引發的公民意識抬頭,從廣島、長崎的原爆,或車諾比、三哩島、福島以來的核電災難實例都讓人民擔憂。福 島核災就導致近2萬人因地震和海嘯喪命,且至今仍有5萬多人因核安問題無法回家;現屆滿兩年,已有5名作業員死亡;日本去年4月起的檢查3萬8千人中,就有43%甲狀腺出現異狀。
 根據《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的研究,全球最危險的三座核電廠台灣佔兩座。核一跟核二距離台北都會區在直徑30公里以內,周邊的人口數達5百萬人。而全球第一危險的巴基斯坦Kanupp核電廠,人口超過8百萬。但台灣兩座電廠相加的裝置容量卻是Kanupp的23倍,存放超過萬組燃料棒,都放置在燃料池中,已瀕臨飽和。

上述數字讓人擔憂。如同書中也提到了石油與經濟的關係,英國石油多數來自中東殖民地,英伊石油公司又名為「流血的波斯人」…殖民地或前殖民國家成為「食利」國家,也就是流入它們口袋的收入並沒有發經發展過程與之相呼應。因此,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本質上集權的、腐敗的國家(頁41)。而相對於石油與經濟的關係,人類與核電之間的互動,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也形成了另一種不一樣的概念。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曾將全球暖化定位為「全世界見過的最大市場失靈」(頁56)。綠色人士常將自己描繪成反「唯科 學主義」(頁60)。在經濟學上,價值是按照價格或福利來估算,而福利則被狹義地定義為「物質收益」,在綠色價值理論中,讓某事物有價值是由「自然過程」而不是「人類創造」的(頁60)。所以,要改變人類觀念就要先改變貨幣概念,所以人類發明的進步評量的可計量標準,除了GDP之外,也出現了「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SEW)同時用全國和地方的數據來識別趨勢。第三種指數,即「可維持社會指數(SSI)是2006年建立的,使用的環境測量範圍更廣,包括影響溼地、森林、不可再生材料的資源耗竭,及碳排放水平和環境損害的其他潛在原因,例如破壞臭氧層的物質(頁75到76)。但,上述的各項指數卻仍未成為各國的一致概念,也就是還在「為什麼」進程而沒有達到「如何做」的程度。

文中提到瑞典最具體的進度,是計畫到2020年成為無石油經濟體,1970到1990年間削減三分之一工業和能源生產排放,稅收下降一半,溫室氣體排放2005年比1990年降低了9%,在此期間,經濟增長了44%(頁86)。但,瑞典經驗似乎仍難複製到其他國家。

本文強調「風險管理:謹慎原則!」這個概念被寫進1992年《里約熱內盧宣言》,核心定義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其反義詞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頁64到65)。美國法學家卡斯.森斯坦(Cass Sunstein)批評謹慎原則是「控制者應採取步驟防止潛在損害,那伯其中因果鏈不明晰(頁65)」。森斯坦舉了幾例:一,渠道想當然(誇大恐怖主義帶來風險)、二概率疏忽(人們關注最壞情景,儘管是不可能的)、三損失厭惡(人們喜歡維持現況)、四仁慈的自然信念(使得人為風險更加不可信)、五系統疏念(這種傾向妨害人們認識自身因規避而製造風險)(頁67)。

紀登斯提倡政治融合和經濟融合同樣重要,主張將氣候政策與公共政策、尤其是社會福利政策融合在一起,將氣候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融合在一起。距離紀登斯這本書出版已經過了好多年了,美中兩大強權也如文中所提接續合作,但是,地球暖化情況是否有長足進展?各國有基於「風險管理」而在政策裡有不同改變嗎?如同本書所強調的「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長期政策,如何把這些政策置於政治關切的最前端?」人類可以做而必須要做的改變還非常漫長,關鍵已經不是為何要去關心氣候,而是人類跨國際間要「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各大政府是否已將「氣候變遷」納入了可行的政策?!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從沖繩紀念碑看Wachman,Alan M所撰的台灣價值認同
**法國高中生最愛的台灣人的書:《我的青春我的福爾摩莎》
**讀薩托利的平等,什麼是公平正義?
**美國電視名嘴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寫的《自由的未來》
**《最新民主化與民主化》:民主策量能協助第三波國家鞏固民主嗎?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安東尼.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