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來了嗎?她們的名片上寫著是「金屬工作者」,座落在傳統「打鐵街」,我常在赤峰街與雙連捷運站間來來去去,躲雨時刻才發現,大雨滂沱的午后街弄裡這間寂寞的店,看到了嗎?連燈罩都是一鎚一鎚一個月才打出來了,從耳環、鏈子、徽章等無所不做,全部手作創意十足!
爆炸毛頭與油炸朱莉的店,裡面還有手作教室,但是,何時台灣才能讓這些創作年輕人有得以展覽、自由創作、進一步發揮的更大空間?同樣的,最近店裡展示的「玻璃工藝創作者」的展出,一個個晶瑩剔透的手工杯子,每個都像藝術品!
不是說台北市要朝「文創台北」猛做廣告嗎?這樣的工藝創作者正需要政府的鼓勵啊!
很佩服這些年輕的創作力量!這些年輕女性勇於挑戰,纖弱的肩膀扛下許多夢想,讓熱鎔化鐵與銅的剎那有不同創意想像,打鐵街不再只是歐里桑,更有女子美麗的金屬工作身影!讓我們在這雷陣雨的午后,在赤峰街裡遇到年輕的創業力量!
同場加映:
日本的工藝文化者就不像台灣這麼寂寞了,他們可以做到下面圖裡這般,普及到庶民生活,京都四處可見到名家設計的杯碗、鐵銅用品的文化味十足的店面,店面營業情況足以支撐工藝文化藝術家的收入。甚至在人聲雜沓的市場裡,擁有一家滿滿是觀光客的手作刀藝店!現刻名字現場展演!
有次的店鋪地址請點連結如下

5 則留言:
創作者真得很寂寞
余晏很了解
最近在電視上很少看到您的倩影
讓喜愛看余晏的家母很焦慮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嗎
身體還好嗎
不創業的話,在目前的社會幾乎毫無機會
創業的時刻
也幾乎機會有限
議員能告訴我們這草莓世代
我們的命運在那裡呢
http://www.facebook.com/bmfjcom
這是她們的臉書
謝謝議員的熱情相助
求職環境艱辛呀,
台灣是亞洲經濟唯一負成長.
出口產值也一直在衰退.
政府還在講眾人皆差我還好.
很多年輕人乾脆自己創業(有成功有失敗),
甚至也有不少人已經在當"台勞"了.
這種文創產業又很受政府漠視.
辛苦了她們....
有天這些文創人才會不會也想去日本發展??
這期周刊有介紹
澳洲台勞
清大畢業生去澳洲賺第一桶金
看了讓人辛酸
能在台灣創業真是很幸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