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6

從《巫巫茲拉》聲音談林姆斯基的《大黃蜂飛行》



上面的影片是從最美麗的小提琴家梁茜雯那兒看到她所寫的:

搭上世足賽的熱潮,連柏林音樂廳的演奏家都要趕一下流行,教大家如何吹奏「巫巫茲拉」這種樂器!影片是以德文發音,一開始他們教大家如何使用正確的口型吹出聲音,而且強調音色一定要漂亮,然後"世界首演"了一段取自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片段,以「巫巫茲拉重奏」姿態演出;再來則用最著名的"波麗露"做為ending,結尾還不忘非常正經的延續音樂的感覺,再將樂器放下。

茜雯說:三位冷面笑匠假正經似的介紹,笑果十足!!!

但是,這世足場「嗡嗡嗡」的聲音卻讓我想到《大黃蜂的飛行》


六年前我曾在政論廣播節目中,試著用不同版本的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等等不同版本的《大黃蜂的飛行》的配樂來做為轉場時15秒的音樂,每天測試不同版本,結果,卻有聽眾來電詢問說:你們台內只有《大黃蜂的飛行》這首CD嗎?

以下是在網路上找到的片斷



俄國名曲《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是歌劇《蘇丹沙皇的故事》裡的第二幕,被陷害漂流孤島的王子救了一隻被大黃蜂襲擊的白鳥,白鳥變成美女嫁給了他,《大黃蜂的飛行》就是千鈞一髮之際,長笛與弱音器小提琴的十六音符半音階,特點是不論是用什麼樂器或如上的聲樂口技,音量變化都要讓人家覺得就是一群可怕的大黃蜂。

這首曲子是屬於「國民樂派」的俄羅斯近代管弦樂之父的林姆斯基.科斯可夫(1844年3月6日生到1908年)的作品,他原本志願從軍,12歲進軍校,後來轉從事音樂但受民族主義影響,交響組曲作品有《沙德可》、歌劇《普思可夫人》等,27歲即出任聖彼得堡音樂院院教授,1874年出任音樂院院長,1908年辭世,一生創作十五部歌劇。

為什麼我這麼喜愛《大黃蜂的飛行》?是因為他打破了古典音樂與一般生活的距離,尤其最近半夜常被蚊子在耳畔茲茲茲茲茲的聲音咬醒,醒來的那一剎耳畔響起的卻是我孰悉的大提琴版的《大黃蜂的飛行》,所以總能再度於蚊子的音樂聲中入睡!

不過,最近每次看世足轉播時,總覺得球場裡激情激烈,但整個場外《巫巫茲拉》的聲音從不停歇,好像滿場都是大黃蜂,老實說,真有點受不了哩!
延伸閱讀:音樂人生

*《wind of change》看柏林圍牆倒塌20載談民主逆流
*從維吾爾歌謠《青春小鳥》看熱比婭
**卡拉揚指揮的《莫爾道河》
**庫貝力克指揮演出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
**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秋天聽爵士:費茲潔羅與阿姆斯壯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王明哲推薦,余晏在歌聲中加入民進黨
**清新魅力梁茜雯
**夢中花歌聲,余晏團隊東海岸逆風行
**貝多芬的《熱情》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告別世界了
**蕭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
**34歲的羅斯托波維奇 >
**1962年的曼紐因
**《Blowing in the Wind》送給烈火青春
**光榮的新認同,感謝海莉的淚光閃閃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很喜歡聽簡議員談音樂,所然只是文字描述,但生動的像是聽得到大黃蜂在飛一樣。簡議員的文筆很生動 ,當議員太可惜了!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