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5

遇見鋼琴家陳瑞斌,他彈的蕭邦《夜曲》讓現場很寂寞

看!這是國際鋼琴家陳瑞斌大大的手!



今晚偶遇陳瑞斌,43歲未婚的他上台時總有些許羞澀,但,手指觸及黑白鍵時,情感無限那音樂的神力就上身了,尤其他詮釋蕭邦時,好像把那去國懷鄉,要求把心臟送回波蘭祖國,一生孤寂的蕭邦詮釋得淋漓盡緻!陳瑞斌13歲時就以音樂神童之姿遠赴維也納求學,到了現在已是在歐美各地演奏的知名鋼琴家!

第一首是舒伯特,第二首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第三首安可曲是蕭邦的夜曲,後兩者都是國民樂派的創作者。台灣人的餐會總是喧擾不斷,但是,當黑白琴鍵敲擊心靈時,現場突然靜了下來,尤其彈到蕭邦的《夜曲》時,很奇怪,滿室滿桌的場地,卻給人鋼琴詩人寂寞的感覺!

我想,鋼琴獨奏音樂家真是很寂寞的行業,13歲言語不通時必須遠赴維也納,現在又在世界飄泊演奏。他和蕭邦背景相似,演奏時特別有鄉愁!而且在古典曲目中蕭邦的曲子是最難教的,老師只能就技術指導,至於樂曲最深刻的感受,則需自己生活中歷練過才能體會,每當感情受創時,他就彈奏蕭邦的奏鳴曲,因為蕭邦最能說出他心中的話。

蕭邦的故事讓人動容,就在波蘭的國家科學院斜對面的聖十字教堂裡,走過拱形前梯步入內廳,左側居中一根方形大柱就是蕭邦心臟所在。蕭邦的心臟這160年來,就隨著他的音樂在人世間不斷跳動,此刻遙想著那一顆心臟從巴黎疾送回祖國的畫面,這種波蘭人的哀傷與生為台灣人必須在強國之間的委屈,的確蕭邦能譜出這種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鋼琴詩人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從小就有過人的音樂天份。成年後,蕭邦爲了音樂離開了祖國前往奧地利等國家,不過後來家鄉波蘭爆發戰爭,波蘭跟台灣一樣,在強權之間受盡委屈,俄國人佔領了華沙,他便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波蘭,只能流浪海外。但是蕭邦的心中還是一直惦記著祖國,因此只好藉由自己的音樂作品來表達對波蘭的懷念。

雖然蕭邦因戰爭無法回到波蘭,但在他去世後,他的家人依照他的遺願,把他的心臟挖出來帶回故鄉,安葬在華沙聖十字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Cross)的一根石柱裡,總算讓流亡海外多年的他,回到心之所在。

陳瑞斌13歲起獨自到維也納學琴,不會德文獨立居住的他只能日以繼夜的練琴,卻被鄰居抱怨琴聲過於吵鬧,因而常被迫搬家,當時甚至搬到無法洗澡的住所。再加上留學生沒錢,電話費又貴,當時半年才能和家人通次電話,每次電話中幾乎都在痛哭。陳瑞斌表示,彈奏蕭邦的「送葬進行曲」最能代表當時的心境。以下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他演奏時的片斷!






延伸閱讀:音樂人生
**從巫巫茲拉談林姆斯基的《大黃蜂的飛行》
*《wind of change》看柏林圍牆倒塌20載談民主逆流
*從維吾爾歌謠《青春小鳥》看熱比婭
**卡拉揚指揮的《莫爾道河》
**庫貝力克指揮演出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
**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秋天聽爵士:費茲潔羅與阿姆斯壯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王明哲推薦,余晏在歌聲中加入民進黨
**清新魅力梁茜雯
**夢中花歌聲,余晏團隊東海岸逆風行
**貝多芬的《熱情》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告別世界了
**蕭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
**34歲的羅斯托波維奇 >
**1962年的曼紐因
**《Blowing in the Wind》送給烈火青春
**光榮的新認同,感謝海莉的淚光閃閃

3 則留言:

劉信謙 Liu Xinqian 提到...

很棒! 謝謝分享...

匿名 提到...

陳老師不是早就結婚了嗎?怎麽說未婚呢?

匿名 提到...

不是未婚嗎?我也一直以為未婚。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