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9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Democratization》讀書筆記

一,前言

第七章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Democratization》Christian W. Haerpfer (Editor), Patrick Bernhagen (Editor), Ronald F. Inglehart (Editor), Christian Welzel (Editor),oxford university:2009 ,從國際面向來看待民主擴散,希望人類能透過一些制約及國際力量,逐漸將民主推廣進到專制國家,推動專制國家也接受新的行為規範。

本章結尾提出了六大問題,但這六大問題都是對人類對全球的大哉問!例如第五題是站在專制政權的立場來問我們,如果你面臨遭受國際制裁時,你要採行何種策略來應付國內外及內部保守派?這似乎是暗指中國等國的情況,但,本章似乎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答案,指引人類平和的前進。作者提示的六大問題如下:

1.在1990年代初期,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學的學者開始探討民主化的國際面向,這是在國際上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使得學者比較重視民主化的國際面向?

2.為了推廣及支持全球的民主化,是否需要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構構?

3.數位不同的作者均顯示最有效的國際民主化是民主理想(democratic ideals)及跨國機構,試談民主擴散(the didiffusion of democratic )的方法與手段為何?

4.想像一個被民主化鄰國包圍的專制國家,這個國家為維持其專制,在日益民主化的區域環境中,必須付出的經濟、政治及安全的任價為何?

5.在C國的一洲試圖控制激進的反對勢力時,面臨違反人權的指控。C國在國際的利益是促成與民主國家的結盟,然而這種狀況是以C國人權的紀錄改善為條件,在這種情況下,C國在國內及國際上可採行何種策略?

6.如美國的超級強國或如歐盟的跨國聯盟,當其維持的政治、經濟或軍事利益與國外的民主,推廣結果產生衝突時,表現如何?應如何做(頁103到104)?

誠如本書在第103頁提出的,20世紀曾有許多人期許社會主義做為普世的制度,民主是否可能僅存在單一國家的疆界之內?或是如果民主要在任何一個國家內存在,是否就必須成為跨越國界的一種制度?由一個超國家的機構來維持?這就像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辯論一般,當時就在蘇聯革命不久,一個在社會主義理論家中激辯的主題就是「在一國內的社會主義」對上「社會主義做為一個普世的制度」(頁103下方)。這讓我想到馬克斯1848年在共產黨的第一份綱領文件《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宣佈:「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最後讓人類進步的是共產主義?或是其幽靈?或是其實這只是人類實驗的思潮的一部份?

21世紀的我們努力踮起腳尖眺望全球,希望看到民主制度透過民主擴散穿透全世界扭轉我們的命運,但是,沒有強而有力的領導及國際組織,當強國也只是為其單一國家利益而掙扎時,當全球大蕭條逐步籠罩時,是民主化能改變21世紀的人類命運?或是地球上空仍幽靈游蕩?民主制度會不會終像上個世紀的共產主義,只是人類實驗的一個思潮,最終是少數菁英及強權掌控人民大腦?民主制度能普及全球穿透獨裁國家的人民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命運嗎?

二,內容

本章強調,全球化的一個重大結果就是「跨國支持網路」(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的形成,這些網路在人權、少數族裔的權益、民主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捍衛全球價值,它們一起為一個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的出現打下基礎。全球公民社會被認為是一個跨越國家界線,傳播道德準則及價值 (ethical norms and values)的媒介,並對企圖違反人權及自由的政府扮演嚇阻角色(頁103)。

就民主推廣(democracy promotion)而言,一個像歐盟、聯合國、美國或跨國支持網路有意或故意,試圖以公開宣布的民主推廣目的,將新的心態新的機構及新的行為規範加諸在一個國家(頁100)。

制約(conditionality)一詞被用來描述歐盟的民主推廣策略,制約被定義為了推廣民主所施予的制裁或獎賞(頁100)。最近對美國的民主推廣出現了「反彈(backlash),美國的軍事介入和民主推廣之間的聯結,美國的違反人權及日益擴大的國家,如蘇俄和中國的堅持,已對美國及其他西方政府在民主擴散的力道產生削減作用(頁 100)。

民主推廣文獻的關鍵用詞為「民主推廣(democracy promotion)」、「民主保護(democracy protection)」及「民主協助(democracy assistant )」。民主推廣目標在獨裁專制政權的政治自由化及其隨後的民主化 。「民主保護」則是鞏固新建立的民主,「民主協助」是指特別規畫的計畫及行動,以提升一個民主政體的個人及機關的民主表現,如訓練國會議員、教育公民,協助地方組織監督選舉等(頁96)。

民主的國際面向已被下列項目概念化為民主化:趨同(convergence)、制度穿透(system penetration)、例如冷戰後全球化趨勢的國內政治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politics),這些都是長期的外在因素穿入國內的制度,促使政體形成轉變(regime transition)(頁95)。

whitehead的概念架構是認為,經由趨同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through convergence)即非民主國家加入已存在的民主國家陣營而未損失主權,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加入歐盟,促成其內部轉化為民主政體(頁94)。受鄰近國家民主化轉變的經驗影響是所謂「外溢效應(spill over)」,但擴散理論的缺點是無法顯示如何推廣擴散,是什麼管道散布其民主理念(頁95)。

三,想法

電影蜘蛛人(二)裡面,蜘蛛人的養母的一段談話揭示了這些「世界英雄式」電影的本質,梅姨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俠士本質,它讓我們保持正直、給我們力量、令我們高尚;最後讓我們雖死猶榮。但英雄總是要默默地犧牲小我,即使有時不惜捨棄最珍愛的東西,甚至是夢想。」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我們不斷看到美國推出其國際英雄式的電影:超人、美國隊長等等,而全球人民也熱情擁抱。我們都知道,因為這個世界需要英雄,我們期待強而有力的國際組織或世界強國的領導,為什麼電影要如此設計,因為我們都擔心,人類社會要改變依賴歷史進程中緩慢的人民的全面覺醒或緩慢的「擴散」,可能在過程中無法抵抗退步力量,我們都擔心何時才能全面成功呢?所以才出現了這些超能力者的領導。

讀了本章,我非常贊同以制約、民主擴散等方式,透過制度穿透達到趨同,也如同頁95中所提到的透過「趨同(convergence)、制度穿透(system penetration)、例如冷戰後全球化趨勢的國內政治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politics),這些都是長期的外在因素穿入國內的制度,促使政體形成轉變(regime transition)。但是,我雖然贊同方法,但擔心的是,在欠缺強而有力的國際組織之下,單靠人民的逐步翻牆覺醒,何時能達到全球趨同?例如中國十八大的內部訊息封鎖仍然嚴重,雖有翻牆但「外溢效應」能有多少?三成?五成?七成?來得及嗎?

生活在歷史之中,眼看台灣的媒介逐步退步,許多政治場合的表決都變成黨意凌駕代議士個別意見、凌駕代議士所代表的民意時,所謂的「擴散效應」會不會反而是「威權轉民主社會的人民被獨裁國家的高效率所擴散洗腦」?台灣社會逐漸出現「華人社會不適合實行民主」、「太自由反而沒有效率」的反民主言論,而這些言論透過主流媒介遭中資財團掌控在台灣上空徘徊時,是誰擴散了誰?我們應對民主思潮有信心嗎?

讀書筆記延伸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書筆記
**從手指辨字,看直覺能訓練嗎?
**《觀光客的凝視》:符號的建構與虛實
**照著這本書過日子吧《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讀書筆記
**為什麼我們會順服地接受不合理制度?《路西法效應》讀書筆記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讀書筆記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讀書筆記
**李敏勇的《顫慄心風景》詩集:用詩與心拯救我們的國度
**《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讓窮人也能享有好的設計
**《您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讀書筆記
**《傅正》:立根破岩,千磨萬擊還艱韌
**偉大城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在意的當然是利益團體
**彭明敏、阮銘、李筱峰的三本書中,我所看到的台灣
**彭明敏的《逃亡》:忘不了獄中那二到三公分的小草
**《台灣大劫難》:控制金主再控制黨
**《台灣大劫難》:統戰部每年派五十萬人來台宣傳經濟
**《為什麼不殺光》:二二八這天看政治屠殺與族裔滅絕
**《發明未來的企業》:超越利害精算擁抱自己的價值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長期追蹤簡議員的部落格許久,我都是上班時打開電腦時閱讀簡議員的大作,可惜的是最近更新的文章少了一點,卻多了一些這類的讀書筆記,很好奇為何議員最近都在寫這類的政治文,卻少了時事評論,很希望議員再多些政治文章,加油。

Taiwan Echo 提到...

多讀一點書,可以多給自己一點看事情的角度,對現象的觀察比較不會鑽牛角尖。台灣人如果都能夠多養成讀書習慣,這個社會的紛爭應該會少很多。

很高興看到簡議員在繁忙之餘能夠『政治文章少了一點,卻多了一些這類的讀書筆記』,令人佩服。簡議員既是愛書人,這個網站也許會有興趣:

好讀書櫃
http://www.haodoo.net/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