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7

轉載/《女人屐痕》好書部落格

文/陳秀惠

關於屐痕,取名「屐痕」,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字有動態的感覺,象徵女性的成長未曾停息;另一方面「屐痕」又意指過去人們所穿的木屐留下的印跡;兼顧著女性的未來與過去,這本書中有作者群對女性的期許,也紀念著許多在台灣土地上奮鬥的女性。

透過這十七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台灣的her--story,了解過往的習俗、文化、制度對女性是如何造成不公平與刻板印象,了解女性是如何克服環境的劣勢與堅毅的人格特質,才能成為後輩的典範。跟隨著這些女性的腳步,看見台灣為追求兩性平權的社會,有勇敢女性代代薪傳,讓二分之一的女性聲音,傳唱不歇。



她的歷史,屐痕年久月深

文/阮愛惠

歷史的長廊足跡紛沓。雖然所謂「時代的腳步」,理應由每一個活過那個時空的人們共同踏踩的,然而我們翻看歷史書,往往只看到軍鞋、官靴、高級皮鞋的印子,極少看到繡花鞋、高跟鞋、膠鞋、布鞋甚至赤足者的履痕。執政者、建立世俗功勳者及經濟強權者,壟斷了「正史」的主角扮演。初看歷史的人,以為「他們」就是歷史。

但當我們迴看歷史的長廊,細心檢視前人的腳印,必能發現,在那層層交疊、厚重的男性腳印旁的侷促空間裡,也可找到秀致的、纖巧的女人屐痕。女人的屐痕不若男性的雄健壯碩,有的甚至淺淡殘缺;但曾經走過的就不容抹滅,夾縫中存留的更彌足珍貴。


出書,建立性別平等的本土論述

女人的歷史從來就是全人類歷史的一半,但女性的史料和文獻留存,和男性的相比還有著遙不可及的差距。女性歷史的回溯與建構在九○年曾興起風潮,至今方興未艾,但回首浩翰前塵,還有太多女性尚未被記錄,還有太多史頁亟待被填補。



國家文化總會二○○六年六月出版了《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一書,由副秘書長陳秀惠擔任總策劃,邀集了鄭至慧、范情、楊翠、李瓊月等寫手,以十七個章節,介紹了十七個曾經活躍在台灣土地上、對社會及文化有貢獻的婦女個人及團體,並收錄了許多相關的照片,由簡扶育總編輯編纂成一本圖文並茂、提綱挈領的女性歷史文集。桃紅色的封面、銅版紙的印刷,堪稱女書系列最豔光四射的旗艦版,同時也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陳秀惠指出,這本書歷經一年半的醞釀和發想,她個人則風塵僕僕地親赴當年這些女性及婦女團體的活動地,找尋能設立地標的點,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三十年投身婦女運動和婦權行政的經驗,她個人即見證過數十個「查某人」的奮鬥史,她說,女性的歷史也許不是用「豐功偉業」來定位,但女人的故事往往充滿肌理及能量,令人品味再三。

《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一出版即受到廣大的注目及好評。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認為這本書不但「暸解女性主義的史觀,也突破漢人男性中心主義的觀點,建立更寬廣的性別平等本土論述」,而尤美女律師則肯定此書「及時搶救台灣女人過去的生命經驗與集體記憶」。

立標,實體勾勒女人文化系譜

出書,並不是國家文化總會在台灣土地上留下女人屐痕唯一的方式,以具體的行動,去架設文化意涵的女性地標,更是與書的出版同時進行的實際工程。陳秀惠二○○七年間,召集了一批優異且女性意識鮮明的女藝術家們,設計出深具代表意義的作品,先後在台北淡江中學女學堂舊址、台南長榮女中內的新樓女學校舊址、有嘉義「媽祖婆」之稱的台灣首位女醫學博士許世賢故居前、台北女青年會、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拓荒者出版社、婦女新知博愛路辦公室舊址、主婦聯盟及女書店,讓作品融入公共空間,設立了女性文化地標。二○○八年起,更持續在台東新火車站設了卑南族婦女節地標,三月份,於台北中山北路的「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社也立下地標;在高雄市府將旗津「二十五淑女墓」舊址正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後,六月底,將於園內設置女性文化地標。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