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9

簡余晏質疑北市十七條道路速限變化大,市府又以移動相機開罰!







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指出,台北市政府開交通罰單究竟是為了搶錢還是為了交通好,她質疑,台北市在十七條高架及平面道路上設了「超速陷阱」,高低速差高達20公里,其中九條道路在今年的一到四月就開出了3萬4860張罰單,每張從1200元到2400元不等,標誌不明,根本是搶錢!

簡余晏說,信義快速道路的速差從70公里掉到50公里,短短四個月內就開出了8374張罰單,第二名的水源快速道路速限是60公里掉到50公里,開出7801張罰單,市民大道從80公里掉到60公里,開出6068張罰單,大度路開出4496張罰單,中山區濱江路光是以「移動式相機」就開出了2603張罰單,復興北路則有2599張罰單,環河快速道路也有固定及移動式相機罰單1909張,內湖區環東大道則以移動式相機開了623張,承德路的固定相機也開了387張。

簡余晏說,台北市府面對交通問題只會罰錢、罰錢、罰錢,難道市民是市府的提款機嗎?民進黨議會黨團日前針對6424名有效樣本做出的市政民調顯示,台北市民希望最優先改善的市政問題前十名是:交通太亂、道路不平、捷運營運問題多、房價過高、治安太差、停車位難尋、求職不易、都更問題、道路施工頻繁、道路規劃不善。也就是說,開放式民調發現市民擔心的前十大問題中,交通問題高達六項,但是,每次議員及市民向市府提出交通問題時,市府永遠責怪市民動輒要求市民掏錢罰款,少有自我檢討的。

簡余晏拿出一張在大度路的罰單指出,如圖上的這張罰單就是移動式相機開罰。而且從市府的「市區道路速限表」網頁來看,大度路的快速路段速限70公里,但是,市民在時速70下被移動相機開罰,為什麼?原來前方有一個小小的牌子突然換成了速限50,這對於沒有經常經過的市民來說根本是陷阱,而且《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立法精神不該只是罰錢,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一條:「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維護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制定本條例。」開罰單是不得已的,為什麼反而市府不多立警告牌要求降速,卻天天猛開單要人民掏錢,台北市每年向人民收取的交通罰單經費高達近40億元,難道都怪老百姓嗎?為什麼速限標誌不能多立呢?

簡余晏說,北市共有十七個道路設了二種以上速限,原因可能是易肇事、叉路多、轉彎處或要進入閘道處,但她接獲很多市民反應,常常開車開到一半才發現自己到了另一個速限範圍,這是因為警告標誌根本不清楚,市府只在拍照桿前設立一個警告牌。市府資料顯示,近五年來,這十七個速限轉換的路段,被固定式照相機拍到的罰單有52萬3067張,每張罰單最低1200元,民眾為了這種速限變換的陷阱至少付出了6億到10億元,而且每年還在增加。

簡余晏強調,如果市府的標誌充足,如果市府的道路設計及宣導合宜,交通罰單數量應該逐年降低,因為沒有人會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但,罰單金額卻居高不下,而且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七條之二第二項:「對於超速,採用固定或非固定式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者,於一般道路須至少於一百公尺,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須至少於三百公尺前,明顯標示之。」但這樣只有一個警告標誌是不夠的,開罰單應該是不得已之下的做法才對。

簡余晏對十七條換速限的道路提出3項具體要求:
1. 對於這類速限變換的路段,要再多加設多面的警告標誌,而且要從還未轉換速限時就要警告,免得駕駛人急踩煞車反而造成更大危害。
2. 速限轉換的緩衝區要延長,讓駕駛人在合理安全的距離逐漸降車速,避免急煞。
3.嚴格要求員警在用移動式測速相機舉發時,要用比現在更明顯更大的警告標誌通知駕駛人,不能放任只想偷偷開單衝業績抽紅利而不想改善交通為前提的罰單。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終於有人幫我們講話了
這些罰單只是證明
政府都只是想撈出我們的錢罷了

匿名 提到...

支持您,我也在建國高架被坑過,這些公家機關不被監督就亂搞

匿名 提到...

感謝您替大家一吐怨氣!

請執政者先把所有的交通配套措施都作好,再針對少數故意或惡意違規(如緊貼前車,隨意變換車道超車),且會造成其他人車之重大風險者,進行勸導後再開罰.

罰單是最後的手段,最不負責的方法,就好像家長或老師只會體罰學生,嚴厲譴責此種心態的公僕.

建議
最重要的是領導人作錯事要先認錯道歉,別耍嘴皮硬柪,權力越大負責任也要越大,否則百姓都會有樣學樣,人心變壞,不會有人守法,再多的處罰都沒用. 民免而無恥,完全是領導人造成的.

感謝您的用心,祝您順利成功!

匿名 提到...

我6/27再大度路又被開一張~
立委質疑~只是質疑~~~???!!!??
之後沒下文~....難道只是炒作~...

需要審視的是該路段"速限"是否設定合宜...
不然全台灣速限20~~國庫跟警方業績~飽飽飽

PS..該路口常有交管~我是照指示加速通過~~
政府不是挖各坑~讓你跳~.....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