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6

大龍峒文史解說


(文/水瓶子)

昨日下午在保安宮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下午,去參加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陳應宗老師的解說,悶熱的夏日午後,在雨中的保安宮讓我知道先民的智慧。

7/22(六)15:30 還有解說場次,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到【大龍峒文史工作室】部落格去報名
http://www.wretch.cc/blog/dounboun&article_id=3943628

世界各國的城邦歷史從希臘時代開始,就是透過政治力建城堡蓋宗廟,然後跟在地的農民收稅,或是外地的農民因為土地收入豐厚,有時也會移民加入某個城邦,這就是希臘雅典時代小城邦林立的運作情況。至於大龍峒(古稱大浪泵)的漢文化,也是這樣的經過。

陳老師從圓山遺址開始談起,這段歷史一直到清朝前的歷史至今仍無法解開,隨著這個城市的不斷地建設,真相是什麼?我想很難解的開來了。而清朝康熙開始注意到台灣這塊土地,派兵前來建立農墾的單位,大龍峒地方的原住民透過通婚就開始漢化。

清朝之前荷蘭人也在此建立過相當的勢力,來此的漢人多以同安人居多,1853年在艋舺發生械鬥,打敗的人遷移到北邊的大稻埕,甚至是大龍峒一帶,由於當時河港的商務利益很大,艋舺所在的位置比較好,北邊的大龍峒地區位置不佳,農業及商業生存不易更需要團結,所以比較容易進行各族群的結合。

清朝勢力進入後其實一直到乾隆時代,才百分之百的掌握整個大龍峒地區,也因此我們看到保安宮的山川殿以及大殿的匾額與捐款紀錄到處都是嘉慶年間的痕跡,而這個地區的學苑歷史悠久(這又是長篇大論,未來有時間在細述),看到這些移民把自己出來所在地以及讀書人頭銜刻在牆上,可以知道台灣這座島本來就是一部移民史。

從寺廟的建築歷史,很容易的可以觀察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的過程或許也有拆毀,例如台北城的官方孔廟在日治時期就完全被拆毀,舊址在凱達格蘭大道附近。而大龍峒的孔廟是民間興建的,日治時期也曾經遭受一些破壞,但是經過當地人的溝通,日本人才沒有拆毀,孔廟的建設因為經費不足,陸陸續續建設從1925年至1939年才完工。可以看到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總統副總統都曾經在這邊植樹紀念孔子至聖先師,民國40-50年間保安宮前的鄰聖苑開始建設,圍牆的龍雕圖騰都用古法製作,因為面臨孔廟,所以稱為鄰聖苑。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經由余宴.及大家努力.以下好消息向大家報喜!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quoted-printable


大龍峒古陶片 訊塘埔文化遺址出土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1-04 14:04 調整字級:
(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四日電)台北市文化局委託考古學家劉益昌在大龍峒六藝廣場考古探坑試掘,在兩米深的地底意外發現距今四千五百年的陶片,研判為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遺址」。劉益昌今天表示,這是人類在台灣土地演化的文化遺址,意義非凡。

劉益昌等人在六藝廣場、原蘭州派出所廁所旁掘出個水池,挖至地下兩米,發現史前陶片,再往下深掘至地下三米六,出現六千年前的台北湖底堆積,由文化層判斷包括清代、日據時期與新石器時代,可能是近代整地填覆造成。

劉益昌上午興奮地展示出土的炊煮器「陶罐」、石槌及清朝的青花瓷。他說,經過碳十四檢測,及陶質與型質來看,文化層相似於「訊塘埔文化」。

他表示,器物的出土量不多,但從陶片的沙子及石頭的成分研判應是來自大屯山、芝山岩,直線距離四公里,人類划船就到了。由考古推測,當時除了有農業活動,還有買賣交易,包括玉器以物易物。

劉益昌指出,與蘭州派山所同時擁有相同文化層的還包括植物園、圓山與芝山岩遺址,目前台北已有六個遺址。六千年前福建人航海到淡水河口,定居於台北湖岸的圓山、芝山岩遺址,人類演化至四千五百年前為「訊塘埔人」,成為道地、本土的台灣人。

他說,在台北、高雄、台南等地都有發現「訊塘埔文化」。由於台北湖地面逐漸填積,人類也逐漸向外移動,菲律賓北部也發現屬「訊塘埔文化」的遺跡。

由於地點緊鄰台北市大龍國小將改建的停車場,依文資法規定,營建工程與開發行為必須停止,台北市政府上午舉行跨局處改建協調會議,文化局人員會中建議暫停改建,全區遺址範圍進行確定,並另覓地建停車場。此外,下午緊急將挖掘地回填,以免發生危險。

即將接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立委李永萍上午也到場,她表示有信心推動「恢復大稻埕的古城風貌」,實現郝龍斌競選時提出的政見。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