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6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告別世界演奏

曲目
海頓:< 序奏-莊嚴與慢板>選自《十字架上基督的最後七言》
阿班‧貝爾格:抒情組曲
舒伯特: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作品D.887
去聽「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告別世界的最後演奏會,很感謝這四人團隊最後選擇在台灣表演他們最後一場表演。沒有一個音有絲毫閃失,音符停止的剎那,他們小心準確的停格動作,顯示出團隊一絲不苟的精神。他們堅持每次在演出前也都要練習兩小時以上,而更讓人感動的是Günter Pichler用的小提琴是當代的小提琴,他不像其他成員Gerhard Schulz是1715年的stradivari,Isabel Charisius是1780年的storioni的中提琴,或Valentin Erben用1722年的Gofriller的大提琴。

此外Günter Pichler不只用現代人做的小提琴,還堅持每場演奏時一定要演奏一曲20世紀的曲子,對我來說,阿班貝爾格的曲子聽來沒有海頓的和諧熟悉,但是,四把琴卻能讓音樂廳裡出現很不同的韻味,我們最後都如小提琴手所說,以不同的心情入場,帶著同樣的微笑與感動離席。

此外,阿班貝爾分兩場演奏的舒伯特的第十五號g大調四重奏作品D.887,與貝多芬第十五號a小調四重奏作品132,兩位大師的四重奏卻彷彿有同時代的感覺,以前我覺得舒伯特與貝多芬很不同,但是,原來他們的作曲時間交錯,年輕的舒伯特曾為貝多芬扶靈,最後於31歲時死於梅毒,四重奏反而可以讀出音樂家間那個時代的對話。

我想是嚴謹吧,成功的音樂家就是嚴謹與熱情,就像張正傑老師會為此專程飛往奧地利兩次,說服這1971年至今的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德語:Alban Berg Quartett,簡稱ABQ)把全世界最後一場告別演奏會送給台灣。我才知道,許遠東生前年紀一大把時,還努力拜張正傑為師,白天工作半夜兩三點起來努力練琴,這些精神,都是我在四重奏裡聽到的同樣精神,就是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表演時一度有觀眾發出些許雜音,大師們為此靜靜等待,當全場靜音時才開始表演,這些堅持都是我們該學習的。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兩年前宣布今年七月初在巴西結束公演後解散,只因為要在表演及體力最佳的時刻,留給世人最佳沒有雜音的表演。最後在貝多芬的安可曲後,大家忍不住站起來雙手拍到紅,他們謝幕時一次一次出來,每次出來都換一個人走最前排,一次又一次出場鞠躬,他們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在台灣,為過去的38年合作畫下句點。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真可惜
我因為畢業考,所以無法回台參加自己恩師的音樂會

Pichler教授對於音樂的堅持真的令我們這些學生感動,且敬業的態度更是大家的楷模

ABQ,永遠是我心中最偉大的弦樂四重奏!

yuyen 提到...

哇哩
Pichler是茜雯美女的老師嗎?
哇哇哇哇

可以請問一下他為什麼要用當代的小提琴嗎
是否有特殊典故?

以及阿班貝爾格的夫人通靈一事情況?

匿名 提到...

呵,是啊~~

14歲到維也納時就給他教了
所以他算是看我長大的喔!

這裡有兩小篇"沒什麼營養"的文章做為證據(哈哈)
http://www.wretch.cc/blog/chienwen/12899812

http://www.wretch.cc/blog/chienwen/2868684

關於琴,其實他自己也有Stradivari
我是不知他這次在台用新琴是否具有特別意義
但以前在維也納時,他大多還是用那把Stradivari演出

不過拉到好的新琴,他會很樂意收購(不知他確切有幾把)

像我們學生臨時需要琴的話,他隨時都能拿得出來借給我們

他喜歡音色亮一點的琴,跟他個人style比較接近,也較容易達到他想要的張力

關於夫人通靈一事,我就真的沒法回答了
改天有機會再來探聽一下是怎麼回事

以上,一點小分享

sonata 提到...

Alban Berg 的演出我在德國聽過兩場,
一次在杜賓根,一次在海德堡.兩次都是學生票
入場約(8,10歐元),可惜閉幕式沒能去聽!
一般德奧人多愛用德奧琴,此乃土德本色.
雖然名家也都持有名琴,但仍閉帚自珍以"發揚國粹".使用當代新琴可能是經濟考慮,以節省樂器保險支出及損壞風險.
馬友友的老琴在飛機上解體,經張瀚心製琴師大修後才能演出,我的樂器運回台灣後亦是如此.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