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轉載/陳師孟老師的文章:「入黨還是不入黨,這就是問題」嗎?

「入黨還是不入黨,這就是問題」嗎?
陳師孟 (2014.01.17)

莎士比亞在〈漢姆雷特王子〉一劇中,寫出一句面對兩難時的名言:「活下去還是不要活,這就是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用通俗的講法,其實就是「好死」與「歹活」之間的抉擇。正因為生死一線間,沒有中間地帶、沒有折衷選項,不選「好死」、就得選「歹活」,所以這是一個無解的兩難。

柯文哲醫師挾超高人氣,有意代表綠營參選下一屆的台北市長選舉,綠營首都執政權贏面大幅提高。這原本應該讓綠營額手稱慶,但是做為綠營盟主的民進黨卻笑不出來,因為黨內不但表態參選者眾,而且蘇主席還曾親自邀請顧立雄律師出馬,因此雖然號稱「艱困選區」,民進黨卻並不缺少戰將;原本再多一位競爭者也不構成問題,啟動黨內現有初選機制就可決定最終人選,然而問題是現在驟然冒出的柯醫師不具民進黨籍,這就讓民進黨陷入「納柯還是不納柯」的兩難。要解決這個兩難,最簡單的方式是柯醫師申請入黨,公平參與黨內初選;就民進黨而言,一則對黨內同志有交待,二則對泛綠選民有回應,是兩全之道。但對柯醫師而言,入黨固然可取得參與黨內初選的正當性,但卻不免擔心民進黨目前聲望低迷,入黨只怕嚇跑一堆對民進黨感冒已久的支持者,以致贏了初選卻輸掉大選,豈非因小失大。從而民進黨的兩難就轉嫁到柯文哲身上,似乎要解決民進黨的兩難,必先解決柯文哲「入黨還是不入黨」的兩難。

但柯文哲「入黨還是不入黨,這就是問題」嗎?並不見得。因為在柯醫師「入黨」還是「不入黨」的兩極間,另有中間地帶或折衷方案,讓柯醫師可以兼顧民進黨的政黨立場與社會支持力量的期待。這個方法有兩個重點:其一是有關初選評比的對象,需由「市長候選人」擴充為「正副市長候選組」,也就是加進一位政務副市長與市長搭擋,而任一組的兩人中,至少要有一人屬民進黨籍才能納入評比;其二是有關評比計分,將由單純「全民調」修改為「民調」與「黨員投票」比重各佔一半,也就是在決定民進黨的代表權誰屬之時,民進黨黨員的意志表達與社會民意的顯示偏好,具同等重要性。

這個初選規則可以從頭到尾維持柯醫師本人無黨籍的身份,只須事前在黨籍人士中遴選一位副手即可。不可諱言的,民進黨全體黨員或許素質良莠不齊,但「萬中選一」應該不是很困難;更重要的是,柯醫師本身固然資質過人、過去在專業上也表現傑出,但畢竟在政治領域內渉獵尚淺、行政治理上經驗有限、人際關係上也有待補強,亟需一位對台灣政治生態瞭然、對台北市政興革嫻熟的幫手,俾在競選時策略互補、分進合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所以這個新的規則,一方面解除柯醫師被「關進籠子」的拘束,另一方面則彌補了落單獅子易成箭靶的不利。

對民進黨而言,目前黨內各派系頭人已經紛紛移情於一個「外人」,迫使黨中央要在「順應民意」的大帽子下,無條件同意無黨籍者可以參加黨內初選,政黨黨籍有如虛設,政黨政治形同兒戲。有人強調「只有勝選才是硬道理」,也有人表示「黨章黨規要與時俱進」,另一些人放言「政黨不是黨員的平台、而是公民社會共同的舞台」,這些人的動機也許是好,但論點則多似是而非:如果只問選舉輸贏,為何會有「勝之不武」或「雖敗猶榮」之說?如果「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指求勝不擇手段,那何必以「小節」為限?如果黨章可以因人設事、隨時更改,那訂定黨章所為何來?如果政黨不是黨員的平台,那從黨主席到黨代表何不都開放大眾報名參選?如果政黨是公共舞台,那與媒體何異?新的遊戲規則雖然沒有嚴格依循政黨的界線、至少顧及了政黨的基本尊嚴,標舉出民進黨在所謂「在野大聯盟」中的關鍵性,在代表綠營的任何雙人組合裡,其中之一具備民進黨籍是唯一一項不可或缺的要件,其他無論是台聯、綠黨、獨盟、或台灣民族黨等友黨,或是其他社團或無黨籍人士,都不能單獨另起爐灶、卻要求參加民進黨的初選。這不只是顧到民進黨的面子,也是保証一旦打敗國民黨之後,民進黨對施政理念不會袖手旁觀,民進黨對執政成績也會負責到底。

最後,對其他黨籍參選者而言,新的規則至少讓柯文哲與民進黨有了正式交集,不必再予排斥,懸而未決的困擾可以移開。此外新的規則也帶來新的機會,柯醫師目前的民調結果固然領先,但若在副手的選擇上加分不足,就留下可以超越的破口,這是提供大家接受新規則的一個誘因。更何況,這個初選機制特別把評比計算方式納入「黨員投票」,不讓「全民調」一手包辦,這對幾位資深黨員的參選應該是一項利多。必須澄清,這個設計的原意並非為了抵制柯醫師,也不僅是另一個突顯民進黨龍頭地位的辦法,而含有順勢改造民進黨的深沈用意。過去民進黨為了防堵部份「人頭黨員」影響黨內初選,不惜剝奪黨章賦與黨員的選舉權利,把初選推給「全民調」越俎代庖,這種治標不治本的便宜行事,賠上了自主黨員的認同感與光榮感,也難怪眼前社會大眾、甚至黨內領袖,都對民進黨的黨章黨綱根本不當一回事。這次既然要重新建立一套合情合理、可長可久的初選機制,應該要重建政黨政治的正確觀念,為台灣前途打好健全民主的基礎,或許這會是「柯文哲現象」對綠營最大的貢獻。

(前民進黨秘書長、「綠色逗陣工作室」創辦人)

1 則留言:

SY 提到...

台灣派用盡時間和精力在這個茶杯中攪風波,真是可笑至極。

台灣派的時間和精力,應該全面用在台中市長選舉才是正途。如果能取下台中市,接著在中部才有擴大選民轉向的能量。

台北市的選舉,根本早已經是在國民黨手中了。浪費時間精神在這上面,是在耗損台灣派有限的資源,有限的人力和物力。

台灣派,現在正經事不作,這樣的惡搞瞎搞,一窩蜂地只是瞎鬧眼前鬩牆小事,不作長遠能量發展的推動,中國國共聯盟也樂得用人造民調數字和他們的媒體,不斷加碼擠膠,要將台灣派的能量和資源黏在這個廢物議題上,使你沒法用心到最最關鍵的台中市(和推動從現在起到2016中部選民轉向的工作)。

我個人幾乎已經確定,台灣派已經被中國控制,台灣派已經沒人了,中國國共聯盟躺著即可取得台灣。台灣已經去了了。

台灣派的目光如豆,令人嘆為觀止。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