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8

中國展開新一波更強大的媒介文化攻擊

戰爭已不再是戰爭,而是網際網路的交手、大眾傳媒的爭鋒!(頁215,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左岸文化,新店:2004)這句話在解放軍的《超限戰》一書中讓人印象深刻,中國政權更進一步的動作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聞出版總署宣布,中國投資五百億元人民幣宣傳「正面形象」。五年內搞出七家資產逾百億傳媒企業,尤其要拓展港澳台灣市場。

這是中國繼西藏屠殺、毒奶粉事件後正式啟動國家公關「大外宣」戰略!三到五年內培育六、七家資產逾百億的國際知名大型出版傳媒企業,鼓勵傳媒以獨資、合資等形式,到境外創辦報紙、期刊等實體,拓展國外和港澳台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宣布的「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宣布了傳媒企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傳媒企業採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到境外興辦報紙、期刊、出版社、印刷廠等實體,拓展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市場,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出版傳媒企業。「還首次將非公有資本納入出版行業,提出要「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領域。」

其實,中國對台灣的媒介攻擊早已發動,上個階段是透過台灣人掌控台灣媒體與媒體人,但是,中國評估這樣的洗腦仍不夠快,所以下一波砸大錢的只做文宣不談新聞自由的媒介來了。

很多人問我怎麼辦,一旦中國媒體來台辦電視、辦報,要阻止不具新聞自由、人權概念的媒宣工具進到身邊,實在太難了!因為從各式媒介理論、從媒介史來看,閱聽人幾乎對霸權理論毫無招架能力。從大家熟知的《霸權論》來看,近代很少像中國政權這樣明目張膽公開說要開始宣傳洗腦的,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論認為,透過政治和意識形態結合後,統治階級掌握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依靠學校、傳媒、家庭、教堂等掌控意識形態。霸權經由精巧的滲透,將意識型態注入日常生活中,以支配附屬階級或團體,意識形態是符號機制,

傳播學者馬奎爾﹝Denis McQuail﹞認為,透過媒介展現,接受他人看法的人比表達看法的人多的多,個人僅從大眾媒體得到對事物的印象。相反的,權威機構則透過媒體支配與控制著大眾的想法,降低大眾在觀點形成中的自主性。唯有市場模式提高數量,才能以多元化,增加傳播新管道以及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媒介裡面的「意義」如何被建構出來?Denis McQuail指出,意義的領域表現於以下:
一,顯著性﹝signification﹞:媒介在不同脈絡中提供接收者決定事務顯著與否的線索;
二,現實和現實生活脈絡﹝reality and real-life context﹞:其面向包括現實與虛幻、事實與虛構、真實與謬誤的對立,但這個領域的討論不認為可以對文本詮釋有絕對「真實」的答案;
三,公眾領域與私領域﹝public versus private space﹞:大眾媒介決定什麼是最廣為分享接受的「公眾意見和定義」,在公眾領域和私領域之間扮演重要角色;
四、認同﹝identity﹞:這是攸關媒介意義的核心議題,媒介既反映並強化許多和性別、階級、種族、宗教、國家、次文化等傳統刻版印象和分界系統,也會削弱許多游環境或機構所架設的藩籬,也有可能挖掘出另類性或自我選擇的身分認同;
五,領域與地區:媒介意義是由許多關於在地的線索建構起來的,媒介的全球化可能導致訊息出現混淆,且降低其意義的在地性,不過卻也能促使更豐富的地區性報導出現;
六,時間﹝time﹞:媒介內容提供了集體記憶,媒介的生產和分配步調受到「每天、每週、每季、事件的歷史性循環」等時間限制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讀者對意義的獲取﹝MacQuail 2000: 485-486﹞。


從馬奎爾的論述來看,媒介霸權論的影響無所不在,例如:新聞從業員的社會化與意識形態、新聞從業員與其報導有維持現狀趨勢、對國外新聞報導,尤其是第三世界採取負面態度。

葛蘭西曾批判,媒介組織本身常受到外環利益集團控制,營造訊息及意見。從業新聞人員毫無自主性,只是生產工具而已。二則是將觀點擴大國際層次,則可發現世界的訊息市場只是受少數超級大國控制,絲毫不重視第三世界的發言權,進而可能引發所謂阿富汗主義或所謂的傳播帝國主義。

我們要如何從理論與實務上對抗這樣的文化、媒介、思想的攻擊?光靠人民是不夠的,ncc的學者們,此時才是國家機器必須要展現對抗的時刻,英國bbc當年刻意以阿語向阿拉伯世界廣播時,引起國際及阿語國家的反彈,認為這是霸權理論再現,霸權對文化弱國的侵略,同樣的,現在要請新聞局與ncc站出來,為保護台灣的媒介自主,為新聞自由及抗議他國霸權而保護台灣的媒介新聞自由。

20090406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妥善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決策部署,根據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現就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推動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提出如下意見。

  一、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積極探索和成功經驗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聞出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做好新聞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戰略部署。新聞出版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積極實踐,大膽探索,開創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新局面。
 
 2.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新聞出版系統21家試點單位全面完成了改革試點任務,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2006年以來,新聞出版系統切實貫徹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總體思路,創造性地解決了改革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正處於全面推開的關鍵時期,進入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階段,改革的任務仍然艱巨繁重。
 
 3.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改革的前提,哪里的思想解放,那裏就有改革的新思路、發展的新成效;體制創新是改革的重點,必須圍繞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革除體制性障礙,解決主要矛盾,破解難點問題;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圍繞發展制定改革的政策措施,以發展的成果檢驗改革的成效;政策是保障,必須充分考慮新聞出版行業的特殊性、複雜性,制定和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加強統籌協調,加強政策扶持,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督促檢查,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二、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加快新聞出版事業和產業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關乎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水準,關乎國家文化發展繁榮,關乎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關乎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5.當前,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聞出版系統在思想觀念、創新意識、體制機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隊伍素質等方面還存在著突出問題。特別是出版單位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計劃經濟體制下出版資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資源過於分散,結構趨同和地區封鎖,出版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十分突出。上述問題導致新聞出版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要求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努力構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
 
 6.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聞出版業面臨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給新聞出版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加快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三、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
 
 7.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圍繞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重塑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推動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8.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是:全面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新聞出版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新聞出版產業,促進新聞出版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握新聞出版工作的正確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必須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在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必須堅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穩步推開;必須堅持黨對新聞出版工作的領導,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