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8
舊城新風貌!在大稻埕遇到阿嬤穿著珍藏的媽媽的洋裝,我們相約年年帶著兒孫回來走一回
我遇到了一位大姐,她專程穿著她媽媽在1920s訂製的那件洋裝,陪女兒走完全程,能穿著媽媽年輕時的藍色洋裝真是快樂經驗,更幸福的是她也穿著洋裝的女兒沿途細緻陪伴,我望著她合身的衣服遙想當年她母親模樣,傳統大稻埕女人家原來是這款打扮,這衣服珍藏數十年竟然還能讓女兒合身穿著!!沿續與傳承真是件有趣的事,不知不覺之間,我想我們都找到那個傳統與創新的融合點!而我們相約明年再來,而我則想像著下個世紀,我兒子的女兒穿著我的衣服~~在一世紀後可能與辦「重返2015」變裝遊行的模樣?!
95年前的今天10月17日下午一點是大稻埕特別的日子,在現在的靜修女中裡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強調以文化改變台灣社會,在那個時候,大稻埕是全台灣最繁榮富庶的港埠。貴德街是臨碼頭的第一排屋店,西寧北路是一條運河。在那個1920年代不只大稻埕是茶商等各式商號的集中地,而且當時在的文化、政治、地方仕伸以不一樣的熱情引領著台灣的理想與夢想。1920年代。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大稻埕,英國人將泉州安溪烏龍茶茶苗引入臺灣,成為臺灣特產,德記洋行、怡和洋行都是當時著名的商行。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置設置了第一代火車站「臺北火車票房」、負責茶業稅收的「茶釐局」,各國領事在此成立館所。
當議員時期,我時常在這兒走來走去,深受福春里長、杏仁冰顏大哥、褚會長、碧福大哥、田老師等大家照顧,現在,正逢大稻埕蛻變時刻,近年來進駐了近七十家不同商號,走幾步就有不同的特色小店,復古老街已有全新風貌,今年有很多對外國、對亞洲宣導的機會,市府都努力行銷大稻埕的慈聖宮到大龍峒的舊城區!
今天,由在地商家共同發起的1920s變裝遊行第三年舉行,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很高興的以支持的角色全力相挺,我成為市府的一員之後,深深體會民間先行、政府支持的角色,希望明年起,在大家的努力下,大稻埕能一舉成為台北市前十大景點,讓大稻埕重返百年前的風華。
11851年,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舖。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府不同縣邑移民之間的分類械鬥事件「頂下郊拚」,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為了越過沼澤,竟然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同安人無力抵抗,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莊),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使大稻埕伊始便呈現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特色,1856年,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奉祀同安縣的鄉土神霞海城隍,標誌著該區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兩次英法聯軍之後,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安平、淡水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因此,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但是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後,艋舺因為河沙淤積,市況漸衰,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
3 則留言:
穿著媽媽的舊衣的傳統真的很讓人感動。
簡議員應該時常多寫些這類的文章,能觸動一般人的心,政治不需要太正經。
水喔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