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這個世界是徒勞的,我們連自己的面容也不能識別它,因為鏡子也會使勻稱的五官變樣,如果看到實際世界的樣子,那真會讓人發瘋。」
-----------------------法國社會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偶素上流社會的人」、「偶是鞋猴(學佛)的人」、「偶們上流社會都素穿馬些(靴)喝咖灰(啡)!」,上流美與下流海的脫口秀成為二月過年時重要話題,到了今天,我的腦海持續浮現許純美的名言。而製作團隊元月份敲定許純美與柯賜海同台時,辦公室爆發的巨大歡呼聲,仍不斷在我的耳邊迴旋。
我清楚知道電視工作團隊在「上流」與「不入流」間的掙扎,我了解在電視節目訪問許純美,如同在政論節目專挑族群議題,或是讓藍綠立委吵得不可開交一樣,因為,這都是收視率低迷時的嗎啡。不只收視率高,也會成為社會關注點,這不是高收視節目的萬靈丹,卻是低收視節目的嗎啡。
上流美的一舉一動可以拉抬收視率、引爆話題,但是,這代表閱聽人喜歡嗎?McQuail(1994)說「閱聽人」一向被視為讀者、聽眾、觀眾的集合,意涵了潛在的多數。但是,閱聽人也泛指人數很多的、孤立的、匿名、缺乏社會組織、不穩定的名詞。
從電視台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閱聽人,他們是實際接觸到特定媒介內容或是媒介通道的人們,閱聽人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閱聽人每天不斷的在變動之中。
因為電視節目在台灣社會實在太普遍了,我通常不願意以「收視率」來定義閱聽人,雖然這個層層量化的小數點很難得的將閱聽人歸納出一種集體的社會實體,甚至可以找出集體的趨向。
二,工作單位如何認知閱聽人?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電視台裡,從資方到領導階層所認知的閱聽人就是「市場」,就是收入,又因為市場受廣告主制約,廣告主下單完全仰仗AC尼爾森收視率。
台灣擁有六台廿四小時全新聞頻道,在這樣你死我活,爭奪有限的廣告大餅下,收視率計較到小數點以下。
現在的新聞圈是我工作十餘年來,競爭最激烈的,每天上午九時三十分左右,AC尼爾森收視率傳到辦公室,所有長官與工作同仁桌上攤開了收視率仔細比較,這是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割喉攤牌時刻,你的努力與表現全憑小數點數字定生死。在這樣的商業機制下,閱聽人等於收視率,收視率接近等於市場,有市場才能生存,這是媒體解禁十餘年來,新聞人對閱聽人認知最商業化的時刻。
二月份時,我在化妝室正巧與許純美先後化妝,她有點疲倦、有點不滿但仍然架勢十足,她說:「偶素收視率保證!」的確,到目前為止這真的是實情。以東森S台青蓉K新聞為例,15分鐘平均收視率從36%飆到65%,超出平常兩倍。綜藝大哥大張菲請來許純美,收視高峰衝到每分鐘8.13的高點,比平常多了三個百分點。
相較之下,新聞台正巧在那幾天邀訪台大教授李紀珠、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談經濟,收視率則掉到空前低點,只有0.3、0.4。我也在化妝室遇到了李紀珠,她聰慧與美貌依舊,訪談也非常緊湊精采,只可惜少了打科插諢。
這就是我們的閱聽人嗎?大家只愛帽子美、絲襪妹、下流海?我每天從新聞裡去揣摸閱聽人,也從收視率來重新檢驗閱聽人,但是,另一方面,我每天接觸Ettoday網路報的熱門新聞排行榜,類似許純美新聞、八卦緋聞、猩羶色新聞,卻也總是高居排行榜名列前矛。我堅信收視率當然不等於閱聽人,收視率、網路點閱率不等於閱聽人,但我也從每天的收到的數字中不斷掙扎:這就是AC尼爾森收視率的閱聽統計人所愛看的嗎?難道這就是我所生活的社會嗎?
三,我如何認識我的閱聽人?
性別比率是男性占74%,女性占26%;年齡別比率是15歲以下1%,15到24歲2%,25到34歲10%,35到44%,45到54歲33%,55到64歲21%,65歲以上24%。學歷別比率是大專或以上32%,高中36%、初中12%,小學以下20%。地域別是大台北41%,北部宜蘭15%,南部台東18%,中部花蓮25%。
我是一個政論節目主持人,以上是AC尼爾森收視率公司給我的本節目閱聽人資料,這個數字和其他政論節目的閱聽人資料雷同。甚至,透過精密分析,我也發現,收看政論節目的可能是同一批人,男性為主、五十歲以上較多,這批人從晚間八點起守在電視機前面,看到晚上十二點,半夜甚至繼續看重播的政論節目。
而在2004年上半年,在總統大選藍綠對立之下,政論節目還發展出了兩極化對立的情況,極藍的節目、或是極綠的節目收視率節節攀升。如果單從收視率及藍綠社會氛圍來認知閱聽人,那麼,政論節目勢必朝兩個極端、不談是非只談立場的方向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團、製作團隊、新聞同業、藍綠政黨的意見都只能參考,但他們都只能代表局部的閱聽人,不能代表全貌。
在強大的收視率及藍綠對立壓力下,我只能透過閱讀,閱讀各種相關政論書籍、雜誌、去接觸學術界的政治研究者的想法,去認識這些可能不在尼爾森收視戶結構內的族群,以此來平衡收視率及藍綠政黨所施加的壓力。每當夜深人靜,我去思索這場與收視率拔河,與藍綠政黨對抗的主持過程,深深覺得這是與魔鬼交涉要不要出賣靈魂的過程,或許有一天,當許純美出現在政論節目時,那就是我已經將靈魂交給了魔鬼!
四,結語:
「《朱門恩怨》帶給觀眾的就是一種快感 ,或是快感消費,快感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實現,大眾審美要求之中,首當其中的就是快感。 」現執教於澳大利亞的學者洪美恩在1985年《看朱門恩怨:肥皂劇和情節劇想像》的研究中,最後以快感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係,來解讀閱聽人看八卦連續劇的心情。
當上流美征服了收視率及電視人時,或許我們可以再回頭看看,真正的閱聽人不只是市場,不只是收視率,閱聽人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展現。
五,參考資料:
1,郭曉云,2004年1月27日《許純美征服收視率》,聯合報。
2,陸揚,2002年,大眾文化理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