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5

書面質詢/致死率百分之百的狂犬病為何隱匿14個月至今,請說明近郊流浪貓狗如何管理?北市有多少鼬獾、白鼻心、棕簑貓、麝香貓食肉目動物?疫苗何時到位?




人畜共通的狂犬病(Rabies Virus)從去年五月第一例爆發被農委會刻意隱匿至今已14個月,從南投縣魚池鄉、鹿谷鄉、蔓延到雲林縣古坑鄉,翻過中央山脈擴散到台東縣東河鄉,三例狂犬病病毒基因序列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狂犬病一樣,病情發展幾與達斯汀霍夫曼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一模一樣(如上圖),大官要員卻輕忽隨便不當一回事,台灣的疫情專家在那裡?行政緊急應變是否已在72小時內執行應變完成了?鼬獾、白鼻心、棕簑貓、麝香貓都是台灣常見食肉目動物,臨床症狀會畏光、神經質、具攻擊性、全身痙攣、無目的亂咬東西,從去年第一例至今14個月一定已感染咬過其他動物,甚至可能SARS大感染,不可能只四隻鼬獾染病,所以請衛生局、產發局、動保處、動物園、教育局、大地工程處等所有相關局處提出因應狂犬病的全面周嚴對策,是否已在第一時刻危機總動員?是否已經於上周展開執行?請提供衛生署或農委會等上級長官通知台北市政府狂犬病疫情的第一份公文影本,是在何時?是去年五月或上個月?或根本直到現在中央仍未通知地方疫情及病毒序列?

並請說明台北市政府是否已於上周開會?市長是否已於上周下達具體措施?衛生局現有多少數量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根據農委會的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台北市已登記的寵物貓犬共有24萬7055隻,請問台北市現在是否有此數量一半的貓犬用狂犬病疫苗?但,突然過度需求更讓飼主擔心品質不穩定,疫苗的安全度可以信賴嗎?另,市府評估現有流浪狗數量有多少?違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的「狂犬鼬獾」等各項走私動物數量有多少?台北市政府預計花多少時間?多少人力來捕捉防治?預計從何處徵借臨時的專業人力?將在幾天內捕捉多少隻?如有高危險群工作市民希望預先施打疫苗應如何處置?如有提供山野野味餐廳是否應前往查察其提供的野食?是否已提醒山友不要吃野味?登山客是否有特別的安全建議?動物園及近郊山上是否有特別規畫及宣導?或者近郊山上的野生貓犬即將生靈塗炭?請提供市府完整的因應對策,並將已執行結果及會議結論送交簡余晏辦公室。

狂犬病與服貿協議、毒奶粉及SARS都樣,都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近距離接觸的副產品。狂犬病(Rabies)是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致死率百分之百。剛開始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咬傷地方不舒服,接著進入「興奮期、痙攣期」。本期約持續1-3 天,就是出現神經興奮、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痙攣,併發精神錯亂及抽搐出現精神緊張、全身痙攣、幻覺、譫妄、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癥狀,所以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2至6天內呼吸麻痺死亡。

狂犬病1947年由上海侵入台灣,1948年由醫師林宗義於台大醫院發現第一個狂犬病病例,1951年238例達到高峰,1956年畜犬全面注射美國進口狂犬病疫苗,並撲殺野犬等控制動物傳染窩的措施,台灣最後一個人的死亡病例發生於1958年,最後一個犬死亡病例發生於1959年,1960年起未再有病例報告,並於1961年宣告撲滅狂犬病,而成為狂犬病非疫區。農委會1月11日公告狂犬病非疫區為日本、新加坡、英國、瑞典、冰島、挪威(Svalbard 群島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夏威夷州及關島,總計10國。

達斯汀霍斯曼電影《危機總動員》,一隻猴子帶著致命的伊波拉病毒趴趴走,其實這是高度文明選擇與低文明深度交往,還想要統一的必然發展,直到電影最後一剎那,觀眾恍然大悟才知道:偶然中的「死亡之握」必定帶來死亡的命運,無意中引入的病毒影響了全州人的命運,甚至被下令封州,人類遺棄了他們!(PS這是馬政府想為台灣人選擇的未來嗎?)

其實,人類的命運正是一部病毒擴散史,1918年的西班牙流行病毒造成全球10億人感染,高達2500萬到4千萬人死亡,也就是後來人稱的「流行感冒病毒」。現在,半世紀在台灣不見蹤跡的狂犬病在台灣重現蹤跡,而且一個月的時間從南投、嘉義、雲林再翻過玉山直奔台東,衝入民宅去咬人,這是偶然的嗎?這代表台灣的官僚體系全面退步,不只國防部可以隱匿無能,農委會也能擺爛,台灣的走私動物毫不設防,走私毒品更是有系統的警梟合作,或者,台灣正遭受系統性的生化武器攻擊?現在,只是一句說政府無能,隱匿疫情14個月農委會就可以繼續卸責了嗎?連疫苗都來不及調來人民如何防疫自救?

2 則留言:

Info 提到...

狂犬病發病的致死率是 100%,此次狀況若不能有效防堵,一旦擴散,後果絕不堪設想! 畢竟台灣現在野貓野狗數量實在太多,原先已有很多攻擊孩童的新聞,一旦狂犬病擴散至這群野生動物,那全台灣人就得人人自危了。選錯政府的代價,是如此之大呀~~

yuyen 提到...

死亡之握?!
一語雙關
太精采了!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