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31

20040331/台灣就是台灣

台灣究竟是不是主權獨立?台灣獨立是現在進行式還是未來式呢?台灣如果已獨立是不是只剩制憲建國?從陳總統接受國際媒體訪問、華盛頓郵報記者認知、國親反應、到中國國台辦發言,顯然國際與島內對台灣現在獨立與否認知很不同。

這兩天,陳水扁開始向國際釋出520談話方向:「如果對方可以不提一中原則,我方也不再提一邊一國,兩岸代以『和平原則』,這可能是最好的交集。」扁政府提出不談「一邊一國」交換對方不談「一個中國」,開始鋪陳520後談判氛圍,寄望拉大迴遊空間,站穩立場抓緊主調再談三通。修憲內容上,則設限了不處理憲法第4條,不變更國旗國號國名等國家實質意涵,希望以此說服國際接受。

從1999年民進黨主席林義雄與陳水扁、邱義仁、張俊雄等人跨派系攜手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見文末附件)後,民進黨上上下下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沒有要獨立的問題,如果要更動台獨現狀才需要公民投票」,這些論述在民進黨內人人朗朗上口。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民進黨緊抓台灣三階段論,從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台灣,從施明德、許信良、林義雄、謝長廷、陳水扁等歷任黨主席,每個人的基本論述都是台灣早已主權獨立。1996年總統直選更確立台灣主體性,2000年大選讓在台灣誕生的政黨民進黨執政,2004年大選藍綠總統候選人絕口不談「未來一中」,國、民兩黨傾力親吻台灣本土強調台灣主義。也有人這麼說,「台灣獨立早已成功,只是建國仍未完成」。

而建國所需要的凝聚國族共同意識,是否可以在不改國名、國旗、國歌下以修憲及政府改造完成?車輪牌國旗能同時代表藍綠選民的國家價值認同?台灣人是中國人嗎?由於台灣內部的族群認同非常紛歧,又從族群意識發展成藍綠很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認同,要發展成「國族認同」,還需要時間沈澱。

相對於民進黨政府「台灣已獨立」的主張,國親兩黨、社會人士、國際媒體也顯得不太熟悉,不同黨派支持者對「中華民國是不是等於台灣」意見南轅北轍,有人認為台灣與中國只是處於內戰的分裂狀態,不代表台灣主權獨立。國際媒體認知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專訪時如果陳總統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際媒體的認知就變成:「台灣要搞獨立了」。

因此,當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陳總統寫出:「陳水扁不惜戰爭風險也要推動台灣獨立」,雖經總統府抗議指「台灣早已是獨立國家」,華郵記者也致歉改標,但國民黨質疑這是國際對陳水扁的信任危機,大陸國台辦抨擊陳總統鼓吹台獨分裂言論,也有民眾因此憂心台獨=戰爭。

其實,陳水扁接受華郵專訪談話重點不在台灣獨立與否,是要藉他比四年前多了150萬票的基礎來談520後兩岸談判方向,他解釋制新憲不觸及國家主體意涵,希望強調不碰觸憲法第四條的國家既有疆域條文來說服國際。陳總統說:「有關憲法領土的條文,絕不是憲改重點,憲法第四條的規範條文本身也不是問題。」他一再重述指2006年制新憲不變更國旗國名國歌,可以預見,陳水扁這樣的談話主軸還要持續講到2008年。

從「台灣是不是獨立國家」這句話獲得的不同答案,可以看出台灣社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認同,可以確認的是,在2004年這場大選中,整個台灣社會推動了一場以台灣本土認同為主的共同價值觀。國民黨及民進黨都出現了共識:「台灣就是台灣」,這不是宣布獨立,而是隨民主發展自然的自我意識增強。

回想從2003年到 2004年的大選競選活動期間,朝野其實有很大的共識,朝野候選人一再強調台灣主體性,陳總統選前接受CNN專訪時說他的歷史任務和義務是要確立台灣的認同。國民黨主席連戰雖反對兩國論,但他的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強調,泛藍沒有否認一邊一國,也絕不反對台獨。連戰並在長達半年多的選戰期間完全以福佬話為選戰語言,並與夫人五體投地親吻土地強調認同台灣,這些動作都是展現台灣主體認同價值的重要環節。

超過九個月以上的選舉活動已結束,國際媒體現在關心台灣是不是不惜戰爭風險也要推動獨立建國?國台辦抨擊陳水扁搞分裂主義?而民進黨則強調台灣早獨立而不必辦台獨公投?當這些討論又在媒體及海外浮現時,其實對多數台灣人民來說,這些討論早已不切實際,歷經戲劇性的選戰後,不論藍綠輸贏,一種認同台灣本土、台灣就是台灣的價值已在人民心中不斷強化,這已經是一條奔馳向前、難以回頭的道路。(●作者簡余晏為本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參考附件:

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
1999年經民進黨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

壹、前言

經由民主進步黨與全民多年共同艱辛奮鬥,逼使國民黨放棄戒嚴與一黨專政,接受民主改革,達成一九九二年的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為總結過去的成就與經驗,因應新形勢與新環境,展望未來可能之發展與願景,本黨除繼續推動國家體制的改造,並應進一步詮釋台灣的定位與走向,向各界表明本黨現階段對台灣前途的看法與主張,俾能在既有的基礎與成就上,迎向新世紀的挑戰。

貳、主張

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

第三、台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努力的目標。

第四、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

第五、台灣應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

第六、台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及野心。

第七、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參、說明

主權的獨立與自主,是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及人民幸福的前提。台灣主權獨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這不但是台灣生存的條件,也是發展民主政治與創造經濟奇蹟的依憑。

民主進步黨於一九九一年藉著冷戰體制瓦解,自由、民主、自決思潮全面獲勝之際,通過黨綱修改,主張台灣主權獨立,提出重新界定國家領域、修改憲政體制、發展新國民意識等三項主張。當時雖然被打壓成異端,但不到十年,台灣主權獨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其延伸的具體主張,也迅速成為憲政體制及法令規章的血肉。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在上述社會新共識下,對外,我國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對內,則在打破國民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迷思後,從事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凍省廢省等憲政改造工程。在發展新國民意識上,我們亦推動了國民教育教材的本土化,重塑了國民對台灣歷史文化的認知。一九九八年,更制定「領海法」,界定領土領海的範圍,並宣佈不再禁止以台灣做為全國性社團的名稱。台灣主權獨立的原則到此全面展現其優越性,並獲得結論性的規範力。一九九一年黨綱的前瞻性已獲得充份證明。

在一九九九年的今天,體制改造雖然未竟全功,但朝野在國家認同上水火冰炭的尖銳衝突漸趨緩和,開啟了一致對外的新契機。如今,在面對中國的壓力時,朝野的差異已從國家認同的價值層面,縮小至確保國家安全與主權獨立的政策層面。

冷戰的結束、自由民主思潮的全面勝利、台灣的民主化及民意反對統一的比例不斷上揚,都是維護台灣主權獨立現狀及提升國際地位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中國國力更為顯著的上揚及持續僵化的的霸權思想,則是台灣前途的重大障礙。民主進步黨認為,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及諸般利害因素的交錯下,台灣必須審時度勢,妥善規劃安全、謹慎、漸進的中國政策。

民主進步黨認為,在全球要求和解、穩定與繁榮的氣氛下,台、中雙方不可能永遠自絕於時代潮流;兩個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的國家,也不可能永遠互相仇視、互設門檻。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要和中國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民主進步黨希望,中國政府能正視台灣人民的意願及台灣主權獨立的歷史事實,也希望中國人民能擺脫過時的民族主義及思想框架,真誠體會台灣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繁榮發展的強烈意願。民主進步黨更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台、中雙方能拋棄猜疑與對立,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沒有留言:

文明.臺灣.環保.弱勢.文化.改變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