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像那高舉自由之神火炬下的詩詞,讓窮人、勞累的人們,放下心中的痛苦,獲得自由與豐足?在這歷史關鍵的一天,點播1994年《台灣新故鄉》,這首歌詞的意境幾與當前一樣,「新一代的台灣人,希望原來就是咱,奮鬥母通放!」雖然幹譙滿街巷,打開燈火找嘸希望,但是,夢早已經震動,咱還是要繼續奮鬥!
:作詞:路寒袖/作曲演唱 :詹宏達
老樹換新枝 ,枝枝向上天 ;合手打造新城市 ,四邊是山好景緻 。街路清氣溪全魚,逐工出門未嚥氣;台北好徛起,快樂唸歌詩。台灣e門窗 ,歌詩滿街巷;打開燈火踹希望,希望原來就是咱。先來慢到攏相同,新一代e台北人;夢已經震動,奮鬥毋通放。


上圖是從美國的自由女神千餘張照片的網站上找到的,歷史上的今天四月二日正巧是女神像的創作人的生日,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國雕塑家,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女神像是美國擺脫英國獨立而由英國的宿敵法國送給美國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據說是依照他母親的面貌。由設計艾菲爾鐵塔的法國建築師愛菲爾設計內部支撐鐵架和整個支撐結構。巴特勒迪為了安置女神像,親自到美國選擇地點。由美國人集資建造塔座。整個銅像分成350塊,裝了214個包裝箱用船運到美國。原型樹立在巴黎塞納河畔正對著愛菲爾鐵塔。

自由女神像 (The Statue of Liberty) 於1885年6月19日到達紐約港
自由女神像在1885年6月19日到達紐約港,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表示友誼的禮物。由雕刻家佛瑞得瑞克‧奧古斯提‧巴陶第 (Frederic-Auguste Bartholdi) 打造的自由女神像,原名是「自由光耀寰宇」(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總高度為305英尺,是全國自由與民主的象徵。「自由女士」 (Lady Liberty) 是以鋼鐵為架構,外部是一片片的銅片組合起來的。女神像附近的艾力司島移民站 (Ellis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是各國移民進入美國的主要入口點,在1892年到1943年運作,自由女神像歡迎逾1千2百萬位移民進入美國。神像基座刻著詩人伊瑪.拉扎羅斯 (Emma Lazarus) 的一句詩文: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給我你那勞累,貧窮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蜷曲渴望呼吸自由的身軀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可憐被遺棄在你們海岸的人群們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交給我吧那些無家可歸的的人們我在金色之門高舉火炬
2 則留言:
今天聽到快樂三口組,好懷念好捨不得,百感交集。
看到這,我覺得民進黨真的要檢討,kmt作那麼爛,已經騙四年,結果還有689要支持kmt(就算kmt作弊,我想最少也有接近半數人口)。結果民進黨還把蔡英文趕出去,趕出去就算了,蔡離開2個月,民進黨一下就好像跟馬英九一樣,只會呆呆著傻笑,失能了
張貼留言